一無所獲當然是不可能一無所獲的。始皇陛下還收獲了滿大秦的緋聞!
大秦時期的人們較為淳樸,尤其是在愚民的影響下,更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彆人說什麼信什麼。
也算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更何況那可是天幕!天上的玩意兒啊!祂怎麼可能會說謊?!!
黔首的堅信不疑,並且私以為韓非就是秦始皇的“皇後”!稍微有點見識的黔首果斷向周圍的人傳播——
唉!你們知道嗎?秦始皇他沒有立皇後!!這不是舊情難忘是什麼??
這些緋聞,秦始皇本人……可能是不知道的。秦法規定不議君王,可他們談論的又不是君王!談論的是“皇後”啊!
基數過大,不少小吏兩眼一抹黑。
秦蠻蠻一個故事講完還有些意猶未儘,喝了一大杯水:【以上!就是秦非的故事了!】
【我通過一係列史實堆砌加上個人情感和語言上的引導性從而來誤導眾人:他們二人真有什麼私情。
而真實的情況是——
大秦一統六國的基調已然定下,不管有沒有韓非,韓國所占據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它是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韓非的死亡是秦始皇的有意為之。不能為我所用,那也必須不能讓韓非為他人所用。
張良之所以刺殺失敗卻沒有被抓住,一來是因為秦始皇對大秦各地的掌控力有所下降,二來是因為張良本人足夠足智多謀。
如果真論起來秦始皇對韓非能有什麼感情的話——那應該是失望更多一點。
一個人的思想和一個人的行動是相反的兩個方向。對於秦始皇而言無異於現代的網戀奔現失敗。】
<韓非思想上對一統天下讚同,可行動上卻在謀求韓國的苟延殘喘,可不就思想和行動不符嗎?>
<對嘍,這才是我們記憶中的秦始皇。柔情蜜意什麼的和他根本搭不上邊啊好不好?>
<怪不得老人家常說:“眼見則實,耳聽則虛。”主播是根據曆史上一些真實事件添油加醋改編的,甚至因為添加了史實而更加的有可信度了。>
<如果沒有親眼所見,那麼不管是從誰那裡聽來的消息,都要存有至少三分質疑。——秦太宗。>
<那怪不得秦太宗對儒家那麼不喜了。秦太宗本人又沒有真的見過孔子,聽他說過這些話!三分質疑明擺著擺在那兒呢,他們還一天到晚“子曰子曰子曰”,是真的嫌棄自己死的不夠快啊。>
儒家子弟:“……”
啊對對對!諸子百家當中,就他們“子曰”最嚴重。
現任君王不喜歡他們,下一任君王還是不喜歡他們!至少連續五十年的打壓,那不是沒活路了嗎???
鹹陽城郊外的一處院子裡,叔孫通蹙眉望向天空,不斷的思索著求變之法。
他勉強能從後世人的言語當中推測出下一任君王的秦太宗也不是針對誰,就是純屬一視同仁的對待所有人。
這世間所有上位者都是多疑的,這不是缺點。隻不過明君可以壓製住自己的多疑,用理智來判斷這個人是否可用、這件事是否可行罷了。
他的弟子很是不理解:“孔聖人怎麼會有錯的地方?十九公子憑什麼存疑?”
儒家之中,質疑父親是大逆不道的,質疑老師是不允許的,質疑君王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