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順手換上的一件粗布麻衣,此時成了最完美的偽裝。就算是認出“他”的那位官員也一定是更加了解紅衣颯遝的十九公子。
嬴炎退後幾步,站半破不破的屋簷下,目光冷靜——有些人就是那樣,往往情況越危險越冷靜。
對上麵容複雜、神情遲疑的趙佗說道:“他們已經察覺到了。子文,為了你我的安全和名聲,委屈一下你了。”
“子文”是趙佗的字,平日裡嬴炎極少稱呼,此刻卻顯得格外鄭重。
趙佗略一沉吟,咬緊牙關道:“公子,此事定然是陛下被奸人所惑,這縣令之位不要也罷,佗願護送您回鹹陽。”
若始皇帝並非受蒙蔽,而是鐵了心要除掉自己的兒子,那他此舉便是自掘墳墓。
忠義難兩全,身為武將,理應以“忠”為先;但曆史上的趙佗,能迅速安定百越之地,靠的不僅是軍事才能,更是一身重情重義的氣節。
嬴炎搖了搖頭,隨手拿起地上的一塊石頭遞給趙佗,語氣堅定地否定了他的提議:“你沒明白我的意思。子文,你一向以‘忠’立身於大秦,我視你為友,又怎能讓你背上不忠之名?”
頓了頓,繼續道:“就說是趙縣令得知陛下下令捉拿十九公子後,決定親自出手擒拿,卻被十九公子打暈。”
趙佗眼中滿是震驚——這個理由居然都給他想好了?這麼短的時間內,考慮的這麼周全的嗎?
嬴炎見趙佗還愣在原地,乾脆直接把那塊石頭塞進他手中:“我這就翻窗離開,你記得自己動手,在身上來兩下,彆讓人看出破綻。”
說罷,他不再耽擱,轉身便從窗戶躍出,動作利落,毫不拖泥帶水。
——當初化名“木影”行走江湖時,他也曾多次被人追殺,如今倒練出了幾分底子,應對這種局麵竟是得心應手。
大秦的軍卒不僅權限極高,且皆披甲執兵,五六十人圍剿一個目標,已是極高的規格。嬴炎自知硬拚無異於送死,隻能智取。
溜了溜了。
好在這片街巷地形他比那些追兵熟悉得多,憑借敏捷的身手,在屋頂間飛簷走壁,左衝右突,身形快如殘影。也不知他是如何規劃路線的,竟硬生生甩開了追兵。】
<隨著對曆史的深入了解,越發覺得秦太宗這位人物的可貴之處。他從不做損害他人名聲的事,更不會做出錯事後讓旁人替他背鍋。>
<不僅如此呢,彆人想主動替他擔責,他反而會懷疑對方居心不良。在他看來,若用改寫史書的方式掩蓋自己的過錯,那後人自然也會連同你的功績一並否定。>
<這裡必須點名批評儒家學派。在史書主觀性方麵,他們的貢獻可謂首屈一指。孔子雖提倡“信而好古”,卻又無視周代史料中的邏輯漏洞,一味推崇周禮,開了個壞頭。>
<想想就來氣,真心不喜歡周朝。哪怕大秦真的二世而亡隻存在十幾年,它的曆史意義也遠超八百年的大周。憑什麼周朝能與大秦相提並論?>
<……等等,話題怎麼又歪到這裡來了?>
即便大秦真的隻是二世而亡,在後世評價中,它依舊比綿延八百年的周朝更加耀眼?
雖然有些詞彙並不常見,但他們大致能理解其中的意思。這段文字配上那些亂七八糟的圖案句號、逗號),意外地清晰易懂。
最推崇周禮的儒家,此刻仿佛成了全天下的笑柄,還是那種被當眾揭穿、毫無尊嚴的那種。
但這根本不合常理啊!
——為何一個由暴君統治、就算僅存十餘年的王朝,竟能超越擁有八百年國祚的周朝?
後人到底是怎麼想的?
憑借著人數優勢在大秦成為第二大學派的儒家現如今的糾結……
朝中無人在意。
他們在意的是十九公子的真實性格與行事風格。
敢於承擔一切後果,即便是錯誤也絕不遮掩,相信一旦掩飾過失,便會連同功績一起被質疑。
好事啊!他們不用擔心給帝王背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