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編輯和讀者辯解是不夠的,必須一錘定音。”
壓力,沉甸甸地壓在了楊琳和淩夜身上。
京海市,京海大學家屬院。
頭發花白的林耀文教授剛結束一篇考古報告的審閱,端著茶杯刷微博放鬆。
一個熱搜詞條跳入視線:鬼吹燈抄襲。
“鬼吹燈?”林耀文皺眉。
這名字有點耳熟,似乎在哪篇學生的推文裡見過,好像是最近很火的網絡小說。
他點了進去。
營銷號的長文和所謂的“調色盤”映入眼簾。
看到那些指責書中精絕國曆史是杜撰、昆侖山地磁異常是瞎扯、墓葬規製是臆想的評論,林耀文眉頭皺得更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對。
精絕國有史料和考古佐證,昆侖山脈特定區域確有地磁異常記錄。
墓葬規製和行話,雖不完全符合考古,卻有古代方術、民間傳說和盜墓賊黑話的影子。
這作者不是完全瞎編。
林耀文來了興趣,放下專業期刊網站,找到番茄文學網,搜到了《鬼吹燈》。
他並非要通讀全書,而是針對性地查找那些被指控抄襲的段落和設定來源。
越看,他越覺得這書有點意思。
嚴謹又不失大膽的設定,緊張刺激的情節,古老神秘的氛圍…遠超預期。
他點開評論區,想看看讀者反饋。
觸目所及,是大量的爭吵和謾罵。
許多讀者被彆有用心的言論輕易帶了節奏,質疑著書中的考古、曆史、風水細節。
林耀文看著那些評論,越看越覺得惋惜。
這麼一部有趣、有想法的作品,不該被這樣汙蔑。
他沉吟片刻,拿起手機,用網名“老林尋古”注冊了番茄賬號。
他在評論區翻找,很快找到一條嘲諷“人點燭,鬼吹燈”是無稽之談的熱評,點讚數還很高。
林耀文手指在屏幕上敲擊,在那條熱評下方回複:
“‘人點燭’之說,部分民間習俗與盜墓傳說有提及,內核或關聯古墓氧氣變化、可燃或有毒氣體探測,屬經驗風險預警。
‘鬼吹燈’更似進入特殊環境前的儀式化行為,兼具心理暗示與風險規避,文學創作允許藝術加工,不必苛責。”
他又鎖定了幾條被頂得頗高的質疑評論。
一條是針對小說中描寫的積石墓、流沙墓屬於瞎編亂造的。
他回複:“積石墓,多見於古代北方或邊疆民族,考古實例不少。流沙墓,更是古人防盜的智慧,利用沙子流動性填充墓穴,增加盜掘難度,並非空穴來風。小說在現實基礎上誇張,但不能說完全沒根據。”
緊接著,是一條攻擊分金定穴、龍脈走向為封建迷信的。
林耀文歎了口氣,繼續回複:“‘分金定穴’,古代堪輿學對方位、磁場、環境細致觀察和經驗總結的一種方式,有其樸素的科學內核。‘尋龍點穴’,是對山川地貌走勢的形象化描述,體現古人對自然的理解。小說借用術語構建世界觀,增加文化底蘊,理解文化,不必急著扣帽子嘛。”
幾條評論下來,條理清晰,有理有據,語言既專業又通俗。
在一片混亂、戾氣橫生的評論區中,如同清流,瞬間脫穎而出。
評論區原本一邊倒的質疑風向,開始出現了小範圍的扭轉。
“臥槽,大佬下場科普了?”
“看小說還能學知識?這回複有點東西。”
“這才是討論該有的樣子,那些無腦黑真惡心。”
一個試圖反駁林耀文關於“積石墓”言論的黑子,被另一個路人讀者直接甩了個考古發現鏈接打臉,瞬間啞火。
那些躲在暗處,組織抹黑的人,似乎對這突如其來的專業“攪局者”始料未及。
評論區的刷屏攻勢,明顯暫緩了下來。
林耀文看著逐漸恢複理性的討論,微微點頭。
他目光掃過一條質疑“《墓影傳說》才是原作,可惜太監了找不到原文”的評論,手指再次點下。
“既然聲稱原作,不知《墓影傳說》可有具體發表時間、平台或任何可供查證的早期文本記錄?空口無憑,難以服眾。”
這條評論剛發出,下方立刻湧現出數條匿名評論,語氣尖銳。
“老東西少管閒事。”
“懂點皮毛就來裝權威?收了多少錢?”
與此同時,淩夜的電腦屏幕上,一個監控特定賬號動態的腳本彈出了提示。
他追蹤的那個帶頭水軍賬號,剛剛在一個隱秘論壇發布了一個新的指令,其中提到了《墓影傳說》的“原始大綱”和“發布證據”的時間點。
淩夜看著那條信息,目光落在“原始大綱”四個字上,若有所思。
喜歡讓你寫公益歌,沒讓你寫哭全網啊請大家收藏:()讓你寫公益歌,沒讓你寫哭全網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