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王哥,我先聽聽。”淩夜掛斷電話。
點開王浩轉發過來的鏈接,周銘的《昨日情書》前奏通過耳機流入耳中。
旋律的走向,和弦的編排,乃至於配器的選擇,都與《小半》有著一種刻意的相似。
他繼續聽下去。
主歌,副歌,模仿的痕跡非常明顯,像是拿著《小半》的模子,生硬地將另一段旋律填充進去。
“匠氣。”淩夜心裡給出兩個字的評價。
情感的鋪陳是割裂的,完全沒有《小半》那種層層疊疊、滲透骨髓的酸楚與拉扯。
周銘的演唱技巧是有的,但聲音裡缺乏內容,像一台沒有注入靈魂的機器在精準複刻。
一曲播完,淩夜取下耳機。這首歌,學到了《小半》的皮相,卻完全丟掉了其內在的魂。
他隨手打開微博,熱搜榜單的末尾,果然掛著一個昨日情書小半的新詞條。
點進去,評論區已經是一片喧囂。
“《昨日情書》這歌不錯,周銘前輩實力不減當年!”
“我感覺《昨日情書》的編曲格局更大,情感也更濃烈,比《小半》聽起來要成熟不少。”
“《小半》還是嫩了點,抓耳是抓耳,但回味不足,還是前輩的作品更有沉澱。”
大量格式相似的評論占據了熱門,字裡行間夾雜著對《小半》不著痕跡的貶低。
淩夜又在關注列表裡找到了那個“音樂老炮”更新的文章,標題是【《昨日情書》:一封寫給成熟靈魂的慰藉】。
文章內容極儘讚美之詞,稱《昨日情書》“情感真摯飽滿,製作精良上乘,旋律大氣悠揚”。
而在文章的末尾,筆鋒陡然一轉:“相較之下,某些刻意營造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品,就顯得斧鑿痕跡過重,情感表達流於表麵,甚至有東施效顰之嫌了。”
“顛倒黑白。”淩夜關掉了頁麵。
天籟榜的後台數據,《小半》的下載量增長曲線出現了肉眼可見的放緩,甚至有了停滯的趨勢。
原本緩慢爬升的排名,此刻已經被空降的《昨日情書》反超,壓在了下麵。
手機屏幕亮起,是林薇薇發來的微信消息。
“淩老師,你看到網上的那些評論了嗎?還有那個樂評人寫的……我是不是,真的唱得不好?”消息的末尾,跟著一個垂頭喪氣的表情符號。
淩夜指尖輕點,回複:“樂壇常見手段,不必放在心上。你要相信作品本身的質量,更要相信你自己的演繹。他們跳得越厲害,恰恰說明我們戳到了某些人的痛處。”
他停頓了一下,又打上一行字:“穩住,這隻是個開始。”
林薇薇的消息很快回了過來:“嗯!我聽淩老師的!我不看那些了!”
淩夜的微信朋友圈裡,葉凡又開始了他的刷屏行動。
“《昨日情書》是個什麼玩意兒?明目張膽碰瓷我夜神《小半》?要點臉行不行!”
“堅決支持原創!力挺《小半》!某些人吃相太難看!”下麵有零星幾個共同好友點了讚,評論了幾句支持。
但在天音娛樂明顯有組織的水軍攻勢麵前,這些聲音顯得微不足道,很快便被淹沒。
淩夜重新點開那些負麵評論和“音樂老炮”的文章,逐字逐句地看。
他注意到一個重複出現的模式:對方在極力強調兩首歌“相似”的同時,總會有意無意地用詞語暗示《小半》的“青澀稚嫩”,《昨日情書》的“成熟老練”。
甚至已經有水軍在各個平台的評論區帶節奏,字裡行間質疑《小半》的創作完成時間可能晚於《昨日情書》。
“這是想引導大眾,形成《小半》抄襲《昨日情書》的印象?”淩夜的指尖在手機屏幕上輕輕敲擊。
宋文彬和他那位學生的手段,比他預想中更加直接,也更加粗劣。這種急不可耐,反而暴露了他們的心虛和破綻。
他唇角勾起一個極淺的弧度,帶著一絲冷冽。
他打開電腦,進入自己加密的創作文件夾。o,帶著完整創作時間戳的工程文件,還有那份早就登記在案、誰也賴不掉的版權記錄。
所有的證據鏈條完整且清晰。
他又快速搜索了周銘以往發表過的所有歌曲作品。
其風格多變,搖滾、電子、民謠均有涉獵,甚至不乏一些實驗性的編曲。
但無一例外,都與《小半》或《昨日情書》這種極度考驗創作者內心細膩感知和情感層層遞進的婉約風格大相徑庭,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