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沒有吹捧,反而先列舉了網上鋪天蓋地的負麵評論,承認這支預告片在觀感上確實“不友好”“沉悶”“壓抑”。
但隨即,筆鋒一轉:
“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程勇的表情是麻木的?”
“一個家庭破碎、連老父親手術費都湊不出的中年男人,他的銳氣和希望早就被現實磨光了。那不是悲傷,那是在無望的生活裡日複一日浸泡出的疲憊。這不是絕望,這是日常。”
“為什麼呂受益不哭不鬨?因為對於一個已經被判了死刑,並且正在拖垮整個家庭的病人來說,求生是奢侈,死亡反而是解脫。這不是絕望,這是認命。”
“為什麼劉思慧的笑容是空的?因為她跳的不是舞,是活下去的工具。舞台上的每一寸扭動,都在為女兒的藥費計價。這不是職業,這是交易。”
文章最後一段,用了加粗字體:
“淩夜沒有給你看眼淚,沒有給你看呐喊,因為真正的苦難,往往是無聲的。”
“它不會在爆發中結束,隻會在日複一日的消磨中,將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一具行屍走肉。”
“所以,當你覺得它的時候,請你想一想,這正是無數人正在經曆的,無法言說的。”
這篇文章,精準地剖開了預告片沉默的表皮,露出了底下的現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它沒有辯解,隻是解釋。
文章發出後,一開始反響平平,淹沒在各種娛樂八卦和嘲諷的口水裡。
播放量在前半小時隻有三千多。
但漸漸地,一些在深夜裡被預告片觸動的人,看到了這篇文章。
淩晨一點,評論區開始出現不一樣的聲音:
“我明白了…怪不得看完之後說不出話。”
“我爸住院的時候,隔壁床的大叔就是呂受益那個樣子,一模一樣。他不是不想活,是真的撐不住了,不想再拖累家裡人。”
“跳的不是舞,是活下去的工具,這句話讓我整個人都卡住了。”
評論區裡,第一次出現了成規模的、對預告片內容的深度討論。
那些散落在各個角落、被罵作“聖母”“裝逼犯”的零星好評,終於找到了組織。
他們開始轉發這篇文章,附上自己的感受。
文章的閱讀量開始快速增長。
三萬,五萬,十萬。
星星之火,開始彙聚。
而真正讓這些火星燃起來的,是肖雅聯係的那家公益組織。
“暖光之家”。
一個關注白血病患兒的公益組織。
他們的官方微博粉絲不多,隻有幾萬人,平時都是發求助信息和科普知識,從不參與任何商業內容。
在看完預告片和那篇深度解讀後,他們的官博小編發了一條微博,配上了《我不是藥神》的預告片
“我們看見了,謝謝你們。”
隻有這一句話。
沒有多餘的煽情,沒有華麗的辭藻。
但這句話,比任何宣傳語都有力量。
一個常年關注這個組織的網友在下麵留言:
“暖光之家從不為任何商業作品站台,這是第一次。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故事說的是誰。”
這條評論被頂上了熱評第一。
隨後,無數病患家屬、無數曾被高昂藥價壓得喘不過氣的普通人,在這條微博下聚集。
他們沒有罵戰,沒有爭吵,隻是在用最平實、也最沉重的語言,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我兒子五歲,確診四年,我賣了老家的房子,現在還在化療。預告片我不敢看第二遍。”
“上個月剛送走我媽,最後她拉著我的手說,彆治了,回家吧。我這輩子都忘不了。”
“兩個字,是我這十年來聽過最真的話。”
“我弟弟走的時候才二十三歲,他說不想讓爸媽再賣房子了。”
評論一條接一條。
每一條都不長,但每一條都重得讓人喘不過氣。
這些評論,在每個點開的人心裡,一下一下地敲著。
喜歡讓你寫公益歌,沒讓你寫哭全網啊請大家收藏:()讓你寫公益歌,沒讓你寫哭全網啊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