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晚會的熱度還在沸騰,幻音工作室官博突然扔出了一顆核彈。。
隻有一張紅底燙金的海報,簡單粗暴。
【生命之光——《我不是藥神》公益項目實到善款:10.24億。】
十個億。
不是什麼物資折價,不是什麼畫餅承諾。
是趴在銀行監管賬戶上,隨時能取出來的真金白銀。
海報下麵有個不起眼的鏈接。
網友好奇點進去,然後,整個互聯網安靜了十分鐘。
網站簡陋得像二十年前的黃頁。
沒有領導合影,沒有催淚故事。
首頁隻有兩個實時滾動的巨大數字:【總收入】、【總支出】。
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
鼠標往下滑,密密麻麻的表格鋪滿屏幕。
每一筆錢,不管你是捐了一塊還是一千萬,來源、時間、單號,清清楚楚。
每一分錢花哪了,誰批的,買了什麼藥,給了哪個脫敏處理後的患者,明明白白。
點開詳情,高清原始票據直接糊你一臉,連公章上的印泥瑕疵都看得見。
這種近乎“裸奔”的透明度,把看慣了“善款去向不明”的網友們給整不會了。
十分鐘後,第一條評論才哆哆嗦嗦地冒出來:
“我靠…我搜到了!我剛才捐的那五十塊,真在上麵!有時間戳!”
這一嗓子,算是把炸藥桶點了。
“淩夜這是不想混了?這麼玩,以後彆的機構還怎麼撈油水?”
“這是把行業潛規則的桌子都掀了啊!以後誰再敢跟我扯什麼‘運營成本過高’,我直接把這個網站甩他臉上!”
“以後所有慈善機構都按這個標準來,我看誰還敢搞貓膩!”
但這隻是開胃菜。
真正的風暴,往往來得悄無聲息。
一周後,官方醫保局突然召開最高規格新聞發布會。
沒有任何預熱,幾百家媒體被緊急叫過去,長槍短炮架得密不透風。
發言人全程冷臉,一句廢話沒有,上來就扔王炸。
“為切實減輕群眾藥費負擔,防止因病致貧。”
“即日起,十七種臨床必需抗癌藥,正式納入醫保乙類。”
現場靜了三秒。
所有記者都忘了按快門,被這個從天而降的巨大利好砸懵了。
“經多輪談判,支付標準較零售價平均降幅達70.5。”
發言人抬眼,拋出最後一個數字。
“最高降幅,81。”
轟!
閃光燈把發布會現場照得亮如白晝。
消息傳出後不久,幻音工作室的後台私信炸了。
不再是求救,不再是哭訴。
是鋪天蓋地的“謝謝”。
“淩夜老師!降了!真的降了!我爸有救了!”
“剛從醫院回來,拿著繳費單在門口哭了半小時,我們家不用賣房了!”
“以前覺得電影就是個樂子,現在才知道,好電影真能救命!”
這一刻,《我不是藥神》徹底脫離了電影的範疇。
它成了一個符號。
一個用文藝作品撬動現實變革的奇跡。
最終,《我不是藥神》在延長放映半個月後,正式下映。
總票房:52.34億。
影史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