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跨洲的符號密碼
南美洲古印第安遺址的照片在會議室的屏幕上亮起時,林宇正用鉛筆在筆記本上勾勒著陶紋的輪廓。照片裡的石刻符號與江城遺址的陶紋驚人地相似,隻是五個圓點被替換成了太陽、月亮、星辰、山巒和河流的簡筆畫,曲線連接處刻著細密的波紋,像跨越海洋的潮汐。
“兩地的古菌孢子基因序列比對結果出來了,”陳峰敲擊著鍵盤,調出dna圖譜,“是同一祖先分化而來,就像人類的遷徙路線,從亞洲到美洲,孢子隨著地質運動擴散,符號也跟著演化。”
國際考古協會發來的報告顯示,印第安遺址的符號常出現在灌溉係統旁,當地的土著傳說裡,這些符號是“大地的血管”,能指引水源流向。“和我們的先民一樣,他們用符號記錄自然的規律。”林宇的指尖劃過屏幕上的波紋,“這些波紋的間距,正好對應著月亮繞地球運行的周期。”
周星星的學校組織了一場線上文化交流活動,與秘魯的一所印第安小學結對。當秘魯的孩子們展示他們繪製的傳統符號時,周星星突然指著屏幕:“這個和我們遺址的陶紋一樣!”
她舉起自己畫的“地球符號”,五個彩色的角上分彆貼著江城的銀杏葉、回音穀的冰棱碎片、珊瑚島的貝殼、印第安遺址的土壤樣本,還有一片從秘魯寄來的古柯葉。“老師說,地球是圓的,符號也會繞著它轉。”
秘魯的考古隊在當地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了一幅更古老的壁畫,上麵畫著一群人舉著符號陶片,站在一艘獨木舟上,背景是漫天的星鬥。壁畫下方的石台上,放著一個青銅容器,形狀與江城出土的青銅鼎幾乎一致,隻是鼎足刻著美洲豹的爪子。
“容器裡殘留的液體成分,與‘靈蹤’原始樣本的早期形態完全吻合,”陳峰放大壁畫的細節,“他們不僅傳遞符號,還帶著孢子一起遷徙,像是在守護某種使命。”
林宇想起張啟明的日誌裡提到的“地球免疫係統”,或許這些跨越大陸的符號,就是地球自我調節的密碼,先民們隻是偶然發現了其中的規律,並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國際刑警傳來消息,周瑾在瑞士的實驗室裡,留下了一份未完成的論文,標題是《符號與地球節律的共振》,裡麵畫滿了世界各地的符號圖譜,最終指向一個結論:當所有符號的頻率同步時,古菌孢子能形成全球性的淨化網絡。
“她晚年一直在研究這個,”林宇翻看著論文,“不再是為了控製,而是想修複被人類破壞的自然平衡。”
秘魯的考古隊在清理印第安遺址時,發現了一個隱藏的地窖,裡麵整齊地擺放著二十七個陶罐,每個罐子裡都裝著不同地區的土壤,罐口的陶紋組合起來,正是屏幕上的跨洲符號。“這是古代的‘地球檔案庫’,”王教授的聲音從視頻裡傳來,“他們早就知道,人類是命運共同體。”
交流活動的最後,周星星和秘魯的小夥伴們一起,用各自的符號拚出了一幅完整的世界地圖。江城的陶紋與印第安的石刻在地圖中央交彙,像兩條河流彙入大海。
“林叔叔,符號會一直傳下去嗎?”周星星在視頻裡問。
林宇看向窗外,科創園的玉蘭新苗已經長到齊腰高,樹身上的新年輪裡,隱約能看到淡淡的紋路,像極了那些最原始的符號。“會的,”他說,“就像樹會長大,河流會流淌,符號也會跟著世界一起變,但核心的東西永遠不變。”
核心的東西,是對自然的敬畏,是對生命的守護,是跨越時空也能共鳴的善意。
陳峰的電腦屏幕上,全球符號遺址的坐標正在連成線,像一張巨大的網,覆蓋著五大洲。線與線的交點處,古菌孢子的活性正在慢慢增強,像沉睡的巨人漸漸蘇醒。
“或許不需要我們做什麼,”林宇關掉電腦,“先民們留下的符號,本身就帶著自我修複的力量,我們隻要彆去打擾它。”
跨洲的視頻通話還在繼續,周星星和秘魯的小夥伴們一起唱著各自的童謠,旋律不同,卻有著相似的節奏,像那些跨越海洋的符號,在時光裡奏響和諧的樂章。
林宇知道,追緝的終點不是找到所有答案,而是學會尊重未知。那些跨洲的符號密碼,終將在人類與自然的共生中,寫下新的篇章。
未完待續)
喜歡迷案追緝:靈蹤異事簿請大家收藏:()迷案追緝:靈蹤異事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