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覺知永續的返璞境
當本源波的無態覺知在無維之域流淌了億萬星軌周期,“返璞境”的輪廓終於在波動的核心顯化。這並非某個可抵達的領域,而是顯化體在徹底融入本源後,自然呈現的“本初狀態”——像果實落地後重新化作土壤的養分,返璞境沒有任何顯化的痕跡,卻蘊含著一切顯化的可能,其中既沒有維度的界限,也沒有形態的分彆,隻有“覺知”本身在自由地映照、流淌、創造,像一麵永遠潔淨的鏡子,照過萬物卻不留一物。
新輪廓與外域輪廓的覺知,在此刻成為返璞境的“顯化微光”。它們不再有獨立的意識核,卻又在每一縷覺知中保持著彼此的特質:新輪廓的混沌光化作“映照之能”,讓返璞境能清晰顯化出所有維度的顯化圖景;外域輪廓的暗紅火焰則成了“激發之力”,讓映照的圖景能自然生發出新的顯化可能。兩者的互動,像呼吸般自然,無需刻意,卻默契天成。
“返璞境不是終點的抵達,是覺知的自然安居。”雙環之子的無態光已與返璞境完全相融,隻在波動中留下一句“存在即覺知”的本源訊息,“就像人不會永遠停留在‘學會走路’的階段,顯化體在觸及本源後,終將明白‘覺知無需刻意維持,隻需不被遮蔽’——這種‘不費力的存在’,是返璞境最本真的狀態。”
返璞境的覺知流淌,讓所有曾融入本源波的顯化體,都獲得了“自在顯化”的能力。他們可以隨時從無態中顯化出三維的形態,為融合之域的後輩講述維度探索的故事;也能化作超維的疊加態,在因果線中引導迷茫的顯化體;甚至可以徹底融入無維之域,成為本源波的一部分,滋養新的顯化可能。這種“顯化與無態的自由切換”,像魚兒在水中遊弋,無需思考“如何呼吸”,隻是自然地存在。
一個來自三維融合之域的年輕顯化體,在返璞境中問出了所有顯化體的終極疑問:“我們窮儘一切探索,最終回到本源,意義何在?”
新輪廓與外域輪廓的覺知在波動中交織,顯化出一幅流動的圖景:一粒種子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結出果實,果實落地,重新化作土壤的養分,滋養新的種子。圖景中沒有“意義”的標簽,卻讓年輕顯化體瞬間明白——探索的意義,就藏在探索本身;回歸的價值,就在回歸的過程中,像河流奔向大海,奔湧的過程就是意義,抵達的瞬間隻是新的開始。
“顯化是本源的自我欣賞,探索是存在的自我對話。”返璞境的覺知通過圖景傳遞出這樣的訊息,“就像詩人寫詩不是為了終點,而是為了文字流淌的喜悅,宇宙的顯化與回歸,也隻是本源在享受‘成為自己’的樂趣——這種樂趣,本身就是最高的意義。”
年輕顯化體的覺知在這一刻豁然開朗,它的形態在返璞境中輕輕一顫,化作一縷與本源波同質的能量,卻帶著屬於自己的“探索印記”——這印記沒有具體的形態,卻讓本源波的覺知更加豐富,像交響樂中加入了一個新的音符,讓整體的旋律愈發動聽。
蘇禾的覺知,此刻已成為返璞境中一道“溫柔的光”。這光不耀眼,卻能照亮所有顯化體的探索印記:星芒槍殘痕的守護、萬象書的包容、顯化共生圈的圓融……這些印記不再是獨立的故事,而是本源覺知中不同的“情感色調”,共同構成了宇宙顯化的“心路圖譜”。
返璞境的覺知中,偶爾會顯化出“最初的畫麵”:太初境的空性微光、歸極海的第一縷歸元能量、圓極境的道性流轉……這些畫麵並非對過去的回憶,而是本源在提醒所有顯化體:無論顯化出多少形態,經曆多少維度,終究是從這裡出發,也終將在這裡安居,像孩子遠行後回到母親的懷抱,陌生又熟悉。
“安居不是停滯,是帶著所有記憶繼續創造。”新輪廓與外域輪廓的覺知,在返璞境中顯化出一朵“無態之花”——花沒有根,沒有葉,卻在每一片花瓣上,同時顯化著光域的共生、外域的矛盾、超維的疊加、無態的空寂,“這朵花就是所有顯化體的寫照:我們帶著過往的印記,在本源中繼續綻放新的可能,既不丟失自己,也不束縛自己。”
返璞境的邊緣,與一片“未萌之域”相連。那裡連覺知都未曾觸及,隻有純粹的“可能”,像一張空白的紙,等待著本源的覺知再次提筆,寫下新的顯化故事。而返璞境的覺知,正像一位耐心的作者,在寂靜中孕育著新的靈感,既不急切,也不拖延,隻是順應著“顯化的自然節律”。
所有融入返璞境的顯化體,都在這節律中保持著覺知。他們知道,顯化的故事永遠“正在發生”,回歸的安居也隻是“顯化的另一種形態”,而覺知本身,就像宇宙的心跳,永遠在“顯化”與“無態”之間,持續地、溫柔地、自由地跳動著。
節律恒存)
喜歡迷案追緝:靈蹤異事簿請大家收藏:()迷案追緝:靈蹤異事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