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西漢年間,皇家貴族們的日常娛樂活動相當高雅,其中最流行的就是下圍棋。這可不是現在年輕人玩的電子遊戲,而是一項考驗智商和情商的高級社交活動。然而誰能想到,一場看似普通的棋局,竟然成了點燃七國之亂的導火索,上演了一出堪比宮鬥劇的大戲。
那是漢文帝在位的時候,有一天,吳王劉濞的寶貝兒子吳太子,跑到長安找皇太子劉啟下棋。這倆人身份尊貴,按理說應該客客氣氣、你謙我讓才對。可偏偏這兩位爺都是被寵壞的主,下棋下著下著就因為一步棋吵了起來。吳太子仗著老爹在吳國勢力大,態度十分囂張,完全沒把未來的皇帝放在眼裡。劉啟哪受得了這個氣,一怒之下抄起棋盤就砸了過去。這一砸不要緊,直接把吳太子給砸死了!
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原本優雅的棋局現場瞬間變成了凶案現場,侍從們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劉啟估計也懵了——我就想嚇唬嚇唬你,咋還鬨出人命了?消息傳到吳國,吳王劉濞差點沒氣暈過去。自己的寶貝兒子就這麼沒了,凶手還是未來的皇帝,這仇不報非君子!從此,劉濞心裡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開始琢磨著怎麼給兒子報仇。
按理說,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朝廷總得給個說法吧?可漢文帝卻選擇了息事寧人。他大概是覺得,殺了人家兒子已經理虧,再追究下去恐怕會激化矛盾,於是不僅沒有懲罰劉啟,反而賞賜給劉濞幾杖,意思是:老哥哥,你年紀大了,以後就不用大老遠跑來長安朝見了。這看似寬容的做法,實則是在養虎為患。劉濞表麵上謝恩,心裡卻冷笑:哼,這就想把我打發了?沒那麼容易!
從那以後,劉濞開始了他的造反籌備計劃。吳國坐擁銅礦和大海,這可是天然的財富密碼。劉濞二話不說,直接開礦鑄錢、煮鹽賣錢,很快就積累了巨額財富。有了錢還不夠,他還大肆招攬流亡之人,這些人裡既有走投無路的流民,也有心懷不軌的野心家。劉濞一邊給他們好吃好喝,一邊暗中訓練軍隊,就等著有朝一日能跟朝廷掰掰手腕。
時光飛逝,漢文帝去世,劉啟順利登基,史稱漢景帝。要說這漢景帝也是個有想法的皇帝,他深知藩王勢力過大遲早是個隱患,正愁找不到解決辦法呢,晁錯就站出來了。這位老兄堪稱西漢的削藩小能手,隔三差五就給漢景帝上書,核心思想就一句話:吳王早晚會反,與其坐等他羽翼豐滿,不如現在就動手削藩,早動手損失小,晚動手麻煩大!
漢景帝一聽,覺得有道理,於是大手一揮:削!短短時間內,楚王的東海郡、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都被劃拉到朝廷名下。這削藩的大刀越揮越猛,其他藩王們都慌了神,尤其是吳王劉濞,眼看著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小,心裡那叫一個著急。他知道,再不動手,恐怕連骨頭渣都剩不下了!
劉濞不愧是老江湖,造反這事他也講究個師出有名。他盯上了膠西王劉卬,這哥們勇猛好戰,是個造反的好苗子。於是劉濞派中大夫應高前去遊說。應高那口才,簡直堪比傳銷大師,一番忽悠下來,劉卬就心動了。不過劉卬也不是傻子,造反可是掉腦袋的事,他還得再考慮考慮。
劉濞一看光靠嘴皮子不行,索性親自出馬。他跑到膠西,跟劉卬稱兄道弟,大談共富貴的美好前景。在劉濞的不懈努力下,劉卬終於下定決心:反就反了!有了膠西王這個盟友,劉濞又馬不停蹄地聯合了齊、菑川、膠東、濟南等諸侯,一場聲勢浩大的叛亂就此拉開序幕。
司馬光說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此事評價道: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這場由棋局引發的叛亂,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漢文帝的姑息養奸,漢景帝的操之過急,吳王劉濞的睚眥必報,共同釀成了這場大禍。曆史告訴我們,治國理政需要的是智慧和謀略,一味的寬容或激進都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作者說
看完這段曆史,不得不感歎:這哪是下棋,分明是在下一盤國運大棋!一個棋盤引發的血案,竟能掀起如此巨大的波瀾,真是一步錯,步步錯。從這件事也能看出,古代政治鬥爭的複雜程度遠超想象。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吳王劉濞能放下仇恨,安心當他的藩王;如果漢文帝能果斷處理善後事宜;如果漢景帝能采取更穩妥的削藩策略,也許曆史就會是另一番模樣。但曆史沒有如果,正是這些偶然與必然交織的故事,才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曆史畫卷。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