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武帝那個卷起軍事改革狂潮的年代,長安城的皇宮裡藏著兩位畫風迥異的保安隊長。李廣守著未央宮,程不識管著長樂宮,這倆人表麵上都是皇家保鏢頭子,私下裡卻在軍事理念上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競賽。要知道,這可不是普通的職場競爭,而是關乎大漢邊疆安危的軍事哲學辯論賽,辯論場就是茫茫大漠,評委則是那些來去如風的匈奴騎兵。
李廣的部隊簡直像一支古代版的荒野求生旅行團。彆的軍隊行軍講究橫平豎直,像移動的豆腐塊方陣,李廣的士兵卻玩起了自由行軍。他們扛著兵器走得歪歪扭扭,時不時還能聽見幾個士兵哼唱著楚地小調。安營紮寨時更是隨性,看見水草豐美的地方,直接原地躺平——畢竟誰能拒絕在草原的天然氧吧裡紮帳篷呢?
最離譜的是他們的夜間安保係統。彆人家軍隊夜裡打更聲此起彼伏,像裝了定時鬨鐘,李廣這兒倒好,連個值班的都看不見。士兵們裹著獸皮呼呼大睡,鼾聲都能傳到匈奴營地去。不過彆以為他們真的在擺爛,人家早把斥候派到百裡之外,這些偵察兵堪比現代無人機,方圓百裡的風吹草動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更絕的是,李廣的幕府文書簡單到讓人懷疑人生,整個軍營的行政流程就像開了倍速,連報銷單據都懶得填。
但神奇的是,士兵們偏偏愛死了這種放養式管理。在李廣這兒,不用天天頂著黑眼圈站崗,不用對著密密麻麻的文書抓頭發,吃飽喝足還能跟著老大打匈奴建功立業。這種神仙軍營的氛圍,讓士兵們心甘情願當起了李廣的死忠粉,上戰場時各個跟打了雞血似的,恨不能把匈奴騎兵當羊肉串烤了。
再看看程不識那邊,簡直是軍事化管理的教科書。部隊行軍必須走直線,隊伍間距精確到半步,士兵們連步子大小都得保持一致,活脫脫一支古代儀仗隊。安營紮寨更是講究,先挖壕溝再立營寨,每個帳篷的朝向都得按風水來。到了晚上,打更聲就像永不停歇的鬨鐘,每隔一個時辰準時響起,搞得士兵們半夜驚醒還以為天亮要出操。
最折磨人的是那些文書工作。程不識的軍吏們個個都是exce大神,從士兵口糧到箭矢數量,每一筆開銷都要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軍營裡最常聽見的不是號角聲,而是軍吏們核對賬本的爭吵聲。整個部隊就像一台精密的戰爭機器,雖然運轉起來繁瑣得要命,但勝在紀律嚴明,連一隻耗子都彆想偷偷溜進軍營。
這兩種極端的治軍方式,在戰場上卻都能打出漂亮仗。李廣帶著他的特種部隊神出鬼沒,經常上演以少勝多的好戲,匈奴人聽見飛將軍的名號就肝顫。程不識的紀律部隊雖然很少主動出擊,但防守起來密不透風,匈奴騎兵繞著他們的營地轉三圈,最後隻能灰溜溜地離開。
司馬光說:職場生存指南,選對模板很重要
北宋職場觀察家司馬光對此發表了犀利點評:李廣這種大神級操作,就像學霸不聽課照樣考滿分,普通人千萬不要模仿!人家有天賦加成,你跟風就是找死。想學行軍打仗,老老實實抄程不識的作業,雖然成不了網紅將軍,但至少能保住飯碗。盲目學李廣,分分鐘把自己玩成反麵教材,連全屍都留不下!
作者說:管理沒有標準答案,適合的才是王道
其實李廣和程不識的故事,放在現代職場也是活生生的管理案例。李廣式領導就像創業公司ceo,靠人格魅力凝聚團隊,鼓勵員工自由發揮;程不識則是傳統大廠高管,用製度保障效率,確保每個環節不出錯。兩種風格沒有對錯,關鍵看團隊基因和外部環境。就像吃火鍋,有人愛牛油麻辣的刺激,有人鐘情清湯養生的穩妥,隻要能涮出美味,都是好鍋底。畢竟在風雲變幻的職場江湖裡,活下去,並且活得漂亮,才是終極真理。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