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的漢朝,那場麵簡直像開了災難盲盒。北邊和匈奴打得熱火朝天,戰士們的血都快把草原染成紅地毯了;東邊的老百姓更慘,地裡莊稼顆粒無收,餓得啃樹皮的都大有人在。就在這節骨眼上,一個叫徐樂的小夥兒,揣著一封堪稱古代版十萬火急的奏折,要給漢武帝好好嘮嘮嗑。
當時的漢朝,堪稱內憂外患pus版。跟匈奴打了十幾年,國庫被掏空不說,士兵死傷無數,寡婦村都快組團出道了。東邊的老百姓更倒黴,糧倉見底、樹皮啃光,天天在溫飽線上瘋狂蹦迪。這時候的朝堂上,大臣們還在為要不要繼續打匈奴吵得麵紅耳赤,有人舉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大旗,有人抱著和親保平安的算盤,唯獨沒人看見——民間已經暗潮湧動,就差一個火星子就能引爆。
徐樂這個職場新人,既沒有顯赫家世,也沒有高官舉薦,愣是憑著一篇《言世務書》直接殺進了漢武帝的視線。這篇奏折有多絕?彆的大臣上書,要麼引經據典拽文,要麼痛哭流涕表忠心,徐樂倒好,上來就整了個新概念:天下的憂患分兩種,一種叫,一種叫,直接把漢武帝cpu乾燒了:這啥新鮮詞兒?快展開說說!
徐樂先掏出秦朝末年的當案例。他說當年陳勝,就是個種地的窮哥們兒,手裡沒兵沒權,鋤頭一扔喊了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結果天下人扛著鋤頭就跟他造反了,這就叫。為啥會這樣?還不是因為秦朝橫征暴斂,老百姓被壓榨得連呼吸都要上稅,心裡的怨氣早就堆成珠穆朗瑪峰了,隨便來個人振臂一呼,立馬就能掀起滔天巨浪。
說完,徐樂又開始嘮。他翻出七國之亂的舊賬,說當年吳王劉濞帶著六個王爺造反,一個個兵強馬壯、裝備精良,看著挺唬人,結果沒蹦躂幾天就涼透了。為啥?因為當時老百姓日子還過得去,對朝廷沒啥怨氣,王爺們造反屬於師出無名,自然成了過街老鼠。這就像一群人組團打遊戲,隊友都不配合,再牛的大神也帶不動。
徐樂這一套土崩瓦解理論,簡直是把漢朝的病灶摸了個透。他苦口婆心地勸漢武帝:陛下啊,現在北邊打仗燒錢,東邊百姓挨餓,這不就是妥妥的前兆嗎?要是不趕緊整點實在的,指不定哪天就冒出個漢朝版陳勝,到時候可就芭比q了!最後還貼心附上解決方案:趕緊在朝堂上搞改革,給老百姓減負,把火苗掐滅在搖籃裡。
漢武帝看完奏折,當場就坐不住了。這哪裡是奏折,分明是精準打擊的診斷報告!再看看寫奏折的徐樂,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居然比那些天天混朝堂的老油條看得還透徹。漢武帝一拍大腿:這人才必須收歸麾下!當即下旨封徐樂為郎中,相當於直接給了個皇帝秘書的編製,這入職速度,擱現在妥妥是大廠綠色通道vip。
徐樂這波操作,堪稱古代職場逆襲教科書。彆人還在按部就班走流程,他直接開了上帝視角,用全新的理論框架直擊痛點。更絕的是,他沒像其他諫臣一樣,上來就把責任全推給皇帝,而是用講故事、打比方的方式,把複雜的政治問題掰開揉碎了說,讓漢武帝聽得津津有味,還心甘情願接受批評。
司馬光說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提到徐樂這封奏折,那是一頓猛誇。他評價徐樂眼光如炬,直擊要害,認為能把天下大勢歸納成兩個概念,這份洞察力,連很多治世能臣都望塵莫及。特彆是徐樂強調防患於未然的觀點,司馬光更是深以為然,特意批注:治國如治病,當在未發之時除之。在他看來,徐樂不僅救了當時的漢朝,更為後世君主敲響了警鐘: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一旦失去民心,再強大的王朝也會瞬間崩塌。
作者說
徐樂的故事,簡直是職場人彎道超車的絕佳範本。他用親身經曆告訴我們:在職場想要脫穎而出,光會埋頭乾活可不行,還得學會精準輸出。彆人說問題,他給解決方案;彆人講大道理,他玩概念創新;彆人跪著提建議,他站著說真話。這種敢想敢說、直擊本質的能力,放到現在也是妥妥的職場特種兵。
更重要的是,徐樂的土崩瓦解理論,放在今天依然不過時。無論是管理企業還是經營人生,最怕的就是積累矛盾、忽視隱患,最後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這也提醒我們:與其在危機爆發後焦頭爛額,不如平時多花點心思治未病。畢竟,真正的高手,從來都不是在火場裡救火,而是提前掐滅每一個火星子。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