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邊境的遼東地區,有這麼一位神奇的太守祭肜,堪稱古代版“邊境外交官”。彆人守邊靠刀槍,他守邊靠“鈔能力”和人格魅力,硬是把一群愛鬨事的異族部落,馴成了幫東漢打匈奴的“忠實小弟”。這波操作,放到現在絕對能拿個“最佳國際事務處理獎”!
話說遼東外麵的貊人,隔三岔五就跑到東漢邊境“搞事情”,今天搶點糧食,明天劫個商隊,活脫脫一群草原“熊孩子”。當時的東漢朝廷正忙著搞內政,實在沒精力跟他們死磕。就在大家頭疼的時候,祭肜站了出來,這位太守可不是一般人,滿腦子都是奇思妙想。
祭肜大手一揮,不打算跟貊人硬剛,而是玩起了“懷柔政策”。他派人帶著好酒好肉、綾羅綢緞跑到貊人部落,見到貊人首領就熱情招呼:“兄弟!彆打了!咱們好好做生意,吃香的喝辣的不香嗎?何必天天刀頭舔血!”貊人首領一看,好家夥,東漢不僅不記仇,還給送這麼多好東西,瞬間就被“收買”了。這招“糖衣炮彈”一出手,貊人立馬從“刺頭”變成了“乖寶寶”,老老實實跟東漢做起了生意。
搞定了貊人,祭肜又盯上了鮮卑大都護偏何。這偏何也是個“江湖大哥”級彆的人物,手底下管著不少部落。祭肜心想:“光搞定一個貊人可不夠,得把這鮮卑也拉到咱們陣營!”於是,他故技重施,又是送金銀財寶,又是請偏何喝酒吃肉,一頓操作下來,偏何徹底被祭肜的豪爽大氣征服,拍著胸脯說:“祭太守,以後你說啥就是啥!”
可祭肜的目標遠不止於此,他給偏何出了個“損招”:“兄弟,光口頭表忠心可不行,你要是真想立功,就去打匈奴,把他們的腦袋砍下來送給我,我保準給你豐厚賞賜!”偏何一聽,眼睛都亮了:“還有這好事?既能揚名立萬,又能賺得盆滿缽滿!”二話不說,帶著手下的鮮卑騎兵就朝著匈奴殺去。
從此之後,每年都能看到這樣魔幻的場景:偏何帶著一群鮮卑勇士,騎著快馬,扛著匈奴人的首級,浩浩蕩蕩跑到遼東郡府。一見到祭肜,就像交作業的小學生一樣興奮:“太守大人!您看,這是今年的‘戰果’!”祭肜也不含糊,立馬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金銀、布匹,獎勵給偏何等人。這一來二去,鮮卑人打匈奴打得越來越起勁,而匈奴被打得是叫苦不迭,勢力一天比一天衰弱。
看著鮮卑人在東漢這兒混得風生水起,烏桓部落坐不住了,心裡直犯嘀咕:“他們都能拿賞賜,咱們為啥不能?”於是主動跑到祭肜麵前,請求歸附。就這樣,祭肜靠著“鈔能力”和真誠,把遼東邊境的異族部落全變成了東漢的“編外軍團”。曾經動蕩不安的邊境,變得比自家後院還安全,商隊來來往往,百姓安居樂業。
要說祭肜為啥能這麼成功,除了會用錢,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為人質樸穩重,對待異族兄弟是說一不二,答應的賞賜從不拖欠,承諾的事情一定辦到。時間久了,這些異族部落對他是又敬又怕,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祭太守說的話,比老天爺的旨意還靈!”
司馬光說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道:“祭肜以恩信撫夷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用財利而不亂綱紀,使邊境晏然。其智略膽識,足為後世守邊者法。然夷狄之性難測,恃恩信而無武備,亦恐非長久之策。”這番話語,既肯定了祭肜的懷柔策略,也指出了單純依靠恩信可能存在的隱患,見解獨到深刻。
作者說
祭肜的故事簡直就是古代外交的“教科書”級案例!彆人絞儘腦汁用武力解決邊境問題,他卻另辟蹊徑,用“鈔能力”和真誠打動異族。這就像現在和熊孩子打交道,與其棍棒相加,不如用糖果和真心感化。更絕的是,他還巧妙利用部落間的矛盾,讓鮮卑人幫東漢打匈奴,玩得一手“借刀殺人”的妙棋。不過最讓人佩服的,還是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異族的敬畏。在曆史的舞台上,有時候真誠和智慧,比千軍萬馬更有力量。祭肜用實際行動證明,隻要方法對路,敵人也能變成朋友!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