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皇宮,簡直就是個大型狗血劇現場。這邊竇太後剛咽下最後一口氣,那邊宦官們就開始憋壞主意,一場圍繞骨灰盒該往哪兒放的世紀大戰,直接把朝堂吵得房頂都快掀翻了。這劇情,比八點檔家庭倫理劇刺激多了!
竇太後這輩子,也算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早年母喪,天天以淚洗麵,結果憂思過度,跟著一病不起。按說太後薨逝,怎麼著也得風風光光辦場葬禮吧?可誰能想到,平時被竇氏家族壓得抬不起頭的宦官們,逮著機會就開始瘋狂報複。領頭的曹節、王甫搓著小手一合計:就給她按貴人的規格下葬!看她到了地下怎麼威風!這算盤打得,連隔壁老財迷聽了都直呼內行。
曹節和王甫這還不算完,倆人又想出個更損的招——要把馮貴人的牌位和桓帝葬在一起,把竇太後晾在一邊。這操作,妥妥的古代版搶c位。想象一下,要是這事兒成真,竇太後在九泉之下估計都得氣到詐屍:我生前是太後,死後連個牌位都搶不過彆人?
消息傳到朝堂,大臣們瞬間分成了兩派,活脫脫一場古代版奇葩說現場。以太尉李鹹、廷尉陳球為首的挺竇派,氣得胡子都翹起來了。李鹹拄著拐杖站出來,把笏板拍得震天響:竇太後那是什麼人?人家可是手把手把當今聖上扶上皇位的大功臣!母儀天下,聰明睿智,這功勞簿上隨便拎一條出來,都夠吹三輩子!陳球更直接,當場掏出奏折,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從竇太後的生平功績,到皇室禮儀,噴得曹節、王甫滿臉唾沫星子。
另一邊,曹節和王甫也不是吃素的,扯著嗓子反駁:竇氏家族當年怎麼打壓我們的?現在風水輪流轉,憑啥讓她風光大葬?雙方從白天吵到黑夜,引經據典、互相甩鍋,把朝堂變成了菜市場。有的大臣為了搶著發言,差點在龍椅前打起來;小太監們躲在角落裡,像嗑瓜子似的圍觀這場大戲。
這場口水戰越鬨越大,連皇帝都被吵得頭疼。每天上朝不是聽政,而是當吃瓜裁判,左邊勸完右邊哄,活脫脫一個受氣包。但架不住挺竇派人多勢眾,而且個個都是辯論高手,從皇室尊嚴說到祖宗禮法,再上升到天道人心,把曹節、王甫懟得啞口無言。最後,連平時看熱鬨的大臣們都看不下去了,紛紛倒戈支持竇太後。
眼看形勢不妙,曹節和王甫也隻能認栽。皇帝長舒一口氣,大手一揮:就按大夥說的辦!就這樣,竇太後最終風風光光地和桓帝合葬在了宣陵,諡號桓思皇後。這場持續了好幾天的葬禮風波,總算落下帷幕。但經此一鬨,朝堂上的矛盾徹底公開化,宦官和大臣之間的梁子,算是結得死死的了。
司馬光說:竇太後葬禮之爭,非獨禮儀之辯,實乃朝堂勢力之博弈。曹節、王甫挾私怨而亂典製,李鹹、陳球守正道以護綱常。幸得眾臣力諫,終使太後得享尊榮。此事可見,禮製之重,關乎國本;公義之存,賴於忠良。
作者說:看完這場骨灰盒爭奪戰,不得不感歎古代皇室的戲碼比電視劇還精彩。表麵上爭的是葬禮規格,實際上就是各方勢力在掰手腕。曹節、王甫想趁機報仇,結果踢到鐵板;李鹹、陳球拚死維護,守住了皇室體麵。這也告訴我們,職場或者生活裡,千萬彆在彆人的底線邊緣瘋狂試探,不然指不定哪天就被群起而攻之。而竇太後這場遲到的風光葬禮,既是對她功績的認可,也像一麵鏡子,照出了東漢末年朝堂的暗流湧動。畢竟,連死人的事都能吵成這樣,活人之間的鬥爭,隻會更激烈!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