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幽州政壇,上演了一出堪比合夥人散夥的大戲。主角是幽州牧劉虞和降虜校尉公孫瓚,這倆原本是攜手搞事業的黃金搭檔,卻因為創業理念不合,從親密戰友變成了互看不順眼的對頭,劇情反轉比宮鬥劇還精彩。
故事還得從劉虞走馬上任說起。這位新官一到幽州,沒急著燒三把火,反而乾起了外交達人的活兒。他大手一揮,派出使者跑到鮮卑部落,開啟了長達幾小時的嘮嗑模式。使者一邊比劃著地圖,一邊苦口婆心:張舉、張純這倆家夥到處惹事,你們摻和進去可沒好果子吃!要是把他倆的腦袋送來,咱們大漢朝保準給重賞!
鮮卑首領丘力居一聽,當場拍板:早看那倆貨不順眼了!劉大人都這麼說了,必須給麵子!就這樣,原本囂張跋扈的叛軍瞬間成了過街老鼠,張舉、張純嚇得屁滾尿流,撒丫子往塞外狂奔,剩下的小弟們也紛紛舉白旗投降。這場不費一兵一卒的勸降行動,讓劉虞直接在幽州政壇封神。
處理完叛亂,劉虞開始琢磨起裁員計劃。他大手一揮,給朝廷遞了封奏折:陛下,仗打完了,屯兵太多浪費錢,咱把人都撤了咋樣?皇帝一看,樂了:這小劉會辦事!準了!於是,浩浩蕩蕩的屯兵隊伍陸續解散,唯獨留下了公孫瓚的一萬人馬,駐守右北平。劉虞大概怎麼也沒想到,這個決定,成了兩人矛盾的導火索。
公孫瓚這人,屬於典型的戰鬥狂人。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盯著地圖琢磨怎麼把烏桓人打得屁滾尿流。在他眼裡,談判?勸降?那都是弱者才玩的把戲,真男人就得抄起家夥直接乾!有次巡邏時,他帶著幾十個騎兵遭遇數百烏桓人,不僅不慫,還大喊一聲:跟我衝!愣是殺得對方落荒而逃。這股子狠勁兒,讓他得了個白馬將軍的外號。
可劉虞卻完全是另一種畫風。這位老派官員堅信伸手不打笑臉人,天天念叨著:咱得用仁德感化他們,刀劍隻能結仇,恩信才能服人!他不僅下令不許隨便動武,還時不時給烏桓部落送糧食、布匹,活像個熱心腸的居委會大媽。有一回,烏桓首領來拜訪,劉虞直接擺下宴席,倆人邊喝酒邊嘮家常,氣氛融洽得像多年老友。
一個要打,一個要和,這分歧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公孫瓚每次看到劉虞派人給烏桓送物資,都氣得直跺腳:這些東西留著造兵器不好嗎?送他們?簡直是資敵!劉虞則搖頭歎氣:這公孫瓚,就是個愣頭青,早晚得壞事。
最離譜的是,兩人連軍事行動都開始暗中較勁。公孫瓚每次出兵,劉虞就以驚擾百姓為由克扣糧草;劉虞搞外交活動,公孫瓚就派小股部隊在邊境製造摩擦。原本並肩作戰的同事,硬生生把幽州政壇變成了大型宮鬥現場。
這種矛盾日積月累,最後徹底撕破了臉。兩人的關係從業務分歧升級成了你死我活,直接影響了幽州的局勢走向。曾經的黃金搭檔,最終成了彼此最大的敵人,這段充滿戲劇性的拆夥史,也成了東漢末年亂世的一個縮影。
司馬光說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點評此事時,語氣裡滿是惋惜:劉虞以恩信治邊,本為良策;公孫瓚以武力鎮敵,亦合時宜。然二人各執一端,互不相讓,終致禍亂。惜哉!短短幾句,就把這場矛盾的根源剖析得明明白白。
作者說
劉虞和公孫瓚的這場拆夥大戲,活脫脫就是職場上理念衝突的典型案例。一個講情懷,一個講效率;一個玩懷柔,一個搞強硬。其實兩種方式本無對錯,錯就錯在兩人都太堅持自己的,不願意給對方留餘地。曆史證明,再強的個人能力,一旦陷入內耗,也難成大事。職場如此,治國亦如此,學會求同存異,才是合作共贏的硬道理啊!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