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秋天,整個中原都在討論一個名字——關羽。這位蜀漢名將帶著荊州兵馬猛攻樊城,水淹七軍,活捉於禁,斬殺龐德,嚇得曹操都差點遷都,威震華夏四個字簡直成了當時的熱搜關鍵詞。可誰也沒想到,短短幾個月後,這位就會兵敗麥城,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而這一切的轉折點,居然是一場穿著白衣服的偷襲。
一、威震華夏:關羽的高光時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關羽在荊州憋不住了。看著劉備在漢中稱王,自己作為五虎上將之首,怎麼也得搞點大新聞。於是關羽留糜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自己親率大軍北伐,目標直指樊城。
樊城守將曹仁哪是關羽的對手,被打得龜縮在城裡不敢出來,趕緊向曹操求救。曹操派於禁、龐德率七軍馳援,結果趕上秋雨連綿,漢水暴漲。關羽一看機會來了,下令開閘放水,於禁的七軍瞬間變成,士兵們在水裡撲騰,根本沒法打仗。於禁沒轍,隻能乖乖投降;龐德倒是硬氣,寧死不降,被關羽一刀斬殺。
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於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居然被活捉;龐德是西涼猛將,當場被殺;樊城岌岌可危,許昌震動。曹操嚇得跟大臣們商量:要不咱把都城從許昌遷到河北吧,躲開關羽的鋒芒?一時間關羽的聲望達到頂峰,街頭巷尾都在傳:關將軍要打到許昌去了!
關羽這時候有點飄了,派使者去江陵、公安催糧,對糜芳、士仁頤指氣使:糧草再送不來,回來收拾你們!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平時就有點傲氣,被關羽這麼一懟,心裡老大不高興;士仁更是膽小怕事,整天擔心關羽回來算賬。這倆人本就防守鬆懈,心裡又有怨氣,為後來的投降埋下了伏筆。而關羽自己呢,一門心思打樊城,壓根沒注意到背後江東的孫權,已經磨好了刀。
二、白衣渡江:呂蒙的教科書級偷襲
孫權早就對荊州垂涎三尺了。當年借荊州給劉備,本是權宜之計,結果劉備占著不還,孫權心裡早就憋著火。看著關羽在樊城打得風生水起,孫權知道機會來了——關羽把主力都拉到前線,荊州後方肯定空虛。
這時候東吳大都督呂蒙站了出來:主公,咱給關羽來個釜底抽薪呂蒙這人為了騙過關羽,也是拚了,居然裝病辭職,讓年輕的陸遜接替自己。陸遜一上任就給關羽寫了封彩虹屁關將軍神威蓋世,小侄佩服得五體投地,以後還請多多指教!關羽一看陸遜是個小年輕,還這麼會說話,頓時放鬆了警惕,把鎮守荊州的兵馬又調了一部分去樊城,這下江陵、公安真成了空殼子。
呂蒙一看計謀得逞,立馬披掛上陣。他精選了一批士兵,讓他們脫掉軍裝,換上商人的白衣服,偽裝成販運貨物的商人,分批乘船逆流而上。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白衣渡江——穿著白衣服的,其實是殺氣騰騰的士兵。
守江的蜀軍一看是商船,又都是白衣服的商人,壓根沒防備。等船靠岸,這些突然抽出刀槍,大喊著衝殺過來,蜀軍頓時懵了:這商隊咋還帶刀?沒等反應過來,江邊的烽火台和哨所就全被端了,連個報警的信號都沒發出去。呂蒙的大軍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摸到了江陵城下。
三、糜芳投降:關羽的後院起火
江陵守將糜芳聽說吳軍殺到,嚇得腿都軟了。他本就對關羽不滿,又知道自己防守不力,根本沒法抵擋呂蒙。這時候呂蒙派人勸降:降了吧,保你全家性命,還能繼續當官!糜芳一看反正打不過,乾脆打開城門投降了。江陵這座關羽經營多年的大本營,就這麼兵不血刃地落到了孫權手裡。
公安守將士仁更是個軟骨頭,聽說糜芳降了,連抵抗都沒抵抗,直接開城投降。這倆貨一投降,關羽的後路徹底被斷了——家眷在江陵成了人質,糧草輜重全被吳軍繳獲,前線的蜀軍瞬間成了沒家的孩子。
消息傳到樊城前線,關羽當時就懵了:糜芳這小舅子居然敢叛我?士仁這小子也投降了?他趕緊回師救援,可士兵們聽說老家被占,家眷被俘,哪還有心思打仗,一路上跑的跑、逃的逃,大軍很快就潰散了。曹操那邊一看關羽撤退,也派徐晃率軍追擊,關羽腹背受敵,一路向南逃竄,身邊的士兵越來越少。
四、敗走麥城:關羽的末路悲歌
關羽一路逃到麥城今湖北當陽),這座小城成了他最後的據點。呂蒙率軍追到麥城,把城池圍得水泄不通。關羽被困在城裡,糧草斷絕,隻能派人向附近的劉封、孟達求救。可劉封、孟達因為私人恩怨,居然找借口不來救援,氣得關羽大罵:等我出去饒不了你們!
在麥城待了沒幾天,關羽知道守不住了,決定突圍。他選了個漆黑的夜晚,帶著兒子關平、部將趙累等幾十人,偷偷打開城門向西突圍,想逃回益州。可孫權早就料到他會這麼乾,派朱然、潘璋率軍在必經之路設下埋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關羽一行人剛走到臨沮今湖北遠安)的山間小道,就被吳軍攔住了去路。潘璋的部將馬忠帶著一隊人馬衝殺出來,關羽雖然勇猛,但連日奔波早已疲憊不堪,手下又少,很快就被團團圍住。關平、趙累拚死抵抗,最終寡不敵眾戰死,關羽本人被馬忠生擒活捉。
孫權聽說抓住了關羽,心裡又喜又憂。喜的是除掉了心腹大患,憂的是殺了關羽會徹底得罪劉備。手下人勸:關羽這人傲氣,肯定不會投降,留著是禍害!孫權咬咬牙:於是一代名將關羽,就這樣在臨沮被斬殺,享年五十八歲。孫權占據了整個荊州,算是報了當年借荊州的仇,可也為後來的夷陵之戰埋下了伏筆。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記載關羽敗亡這段時,司馬光老爺子痛心疾首。他點評道:關羽勇而無謀,恃才傲物,欺淩同僚,終致糜芳、士仁叛降,此其敗亡之根也。呂蒙白衣渡江,雖為奇謀,然趁人之危,亦非君子所為。老爺子覺得關羽失敗主要是性格問題,太驕傲看不起人,才導致眾叛親離。對孫權和呂蒙,司馬光也沒好感,認為他們用偷襲的手段奪荊州,不夠光明正大。在司馬光看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爭奪地盤也該光明磊落,關羽的剛愎自用和孫權的背盟偷襲,都不足取。
作者說
關羽敗走麥城這段故事,簡直是三國版的性格決定命運案例。關羽的威震華夏有多高光,敗走麥城就有多悲涼。這位武藝超群、忠義過人,卻栽在了最不該栽的地方——性格。他看不起糜芳、士仁,結果後院起火;輕視陸遜,結果中了偷襲之計;連劉封、孟達都得罪了,最後求救無門,活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爛。
而孫權和呂蒙的操作,雖然贏得了荊州,卻輸了名聲。白衣渡江確實是教科書級的偷襲,但趁盟友北伐時背後捅刀子,終究落了個的罵名。就像兩個人合夥做生意,你卻趁對方外出時把店給占了,贏了利益卻輸了信譽,後來劉備舉全國之力伐吳,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報這背盟之仇。
這場悲劇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太驕傲,不然身邊的人都會被你得罪光;做事不能太算計,不然贏了當下卻輸了長遠。關羽要是能對糜芳好點,對孫權客氣點,或許就不會丟荊州;孫權要是能光明正大地跟劉備談荊州歸屬,或許就不會引發後來的大戰。可惜曆史沒有如果,關羽用生命證明了大意失荊州的代價,孫權用背盟換來了荊州,卻也讓孫劉聯盟徹底破裂,三國的格局從此改變。這大概就是曆史的魅力吧,充滿了遺憾和教訓,卻也讓這些英雄人物更加鮮活——他們有高光時刻,也有致命缺點,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在命運的棋局裡,一步走錯,滿盤皆輸。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