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六年的秋天,成都丞相府的梧桐葉落得正歡,諸葛亮看著案頭堆積如山的奏章,眉頭擰成了川蜀地形圖。剛收到曹休在石亭被陸遜按在地上摩擦的捷報,他手裡的羽扇都差點搖出殘影——這簡直是老天爺遞來的助攻,關中那幫魏兵全被調去東邊救火,此刻不北伐,更待何時?
可當他在朝堂上拋出這個想法時,蜀漢的大臣們像是被踩了尾巴的貓,集體炸了鍋。戶部尚書顫巍巍掏出賬本:“丞相啊,上次北伐的軍費還沒結清,國庫糧倉都快見底了,再打下去,怕是連官員俸祿都得改發蜀錦抵賬。”老將趙雲捋著胡子歎氣:“咱們剛在街亭摔了跟頭,將士們還沒緩過勁,不如先修生養息,等國力強了再說?”連平時最支持他的長史楊儀都小聲嘀咕:“曹魏家大業大,咱們這點家底跟人家耗,怕是填不滿戰爭的窟窿。”
諸葛亮看著底下這群“唱衰黨”,心裡跟明鏡似的。他知道大夥不是膽小,實在是蜀漢這小身板經不起折騰。可要是因為怕疼就不治病,那才是真的等死。當晚他就挑燈夜戰,蘸著墨汁寫起了給後主劉禪的“北伐申請書”,也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後出師表》。
開篇第一句就擲地有聲:“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話寫得跟拍桌子吵架似的,把蜀漢的立國根本擺得明明白白。諸葛亮心想:小阿鬥年輕,可能不懂這其中的厲害——曹魏是搶了漢朝家產的賊,咱們是漢朝正統的繼承人,這倆就像水火不容,哪能和平共處?要是窩在益州這小地方苟著,跟當年的袁紹劉表有啥區彆?早晚得被人家一鍋端。
為了讓小皇帝明白“主動出擊”的重要性,他特意舉了漢高祖劉邦的例子:“當年高帝劉邦打天下,七十場仗輸了六十場,彭城之戰輸得連老婆孩子都丟了,不照樣最後把項羽逼得烏江自刎?打仗這事兒就像蜀地的天氣,剛才還晴空萬裡,轉眼就暴雨傾盆,誰能保證一定贏?但要是連試都不敢試,那才是徹底沒指望。”他邊寫邊歎氣,高帝那時候雖然窮,但身邊有韓信、張良一群猛人,現在自己身邊能獨當一麵的將領,真是越來越少了。
寫到動情處,諸葛亮的筆都差點戳穿竹簡。他細數著這些年蜀漢的人才損失:“趙雲、陽群這些老將一個個凋零,馬謖、張休這些青年才俊也折在了戰場上,現在軍營裡能拉出來當主將的,十個指頭都數得過來。”這哪是寫奏章,分明是在盤點蜀漢的人才庫——當年跟著先主劉備打天下的班底,如今就像秋風掃過的竹林,空留一地殘枝。他越寫越心急,再等下去,怕是連能領兵打仗的人都找不齊了,到時候彆說北伐,能不能守住益州都得打問號。
有大臣說曹操當年多厲害,不也在濮陽被呂布揍過,在赤壁被周瑜燒過?諸葛亮乾脆在奏章裡懟回去:“沒錯!曹操是猛人吧?可他打張繡輸得丟盔棄甲,打袁紹差點被火燒烏巢,打馬超被追得割須棄袍。就連他自己都說‘雞肋雞肋’,可見打仗這事兒從來沒有穩贏的道理。咱們現在雖然弱,但曹魏也不是鐵板一塊,曹休剛吃了大敗仗,正是他們元氣大傷的時候,這時候不衝上去咬一口,等他們緩過勁來,咱們連喝湯的機會都沒了。”
他怕劉禪覺得北伐是瞎折騰,特意算清了“成本賬”:“陛下您想想,現在咱們不北伐,就得在邊境駐紮重兵防守,軍費糧草照樣得花。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把戰場擺到曹魏的地盤上,至少能搶點糧食補充軍需。再說了,咱們蜀漢就這麼大點地方,人口兵力都比不過曹魏,時間拖得越久,差距越大,到最後隻能坐以待斃。”這話寫得字字誅心,就像給蜀漢這個小公司下了診斷書:不轉型擴張就得破產,沒有中間路可走。
寫到最後,諸葛亮的羽扇早已停在半空,案頭的濃茶涼了又熱。他提起筆,寫下那句讓千年後讀史者熱淚盈眶的話:“臣鞠躬儘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這哪是表忠心,分明是一個打工人給老板的硬核承諾:這事我一定拚命乾,但結果如何不敢打包票,可要是不乾,咱們全得喝西北風。
奏章送進宮的那天,成都下起了小雨。劉禪捧著這份洋洋灑灑的《後出師表》,看著裡麵密密麻麻的字,突然明白了相父的苦心。那些看似囉嗦的舉例,其實是在掰開揉碎了講治國道理;那些看似悲觀的分析,其實藏著破釜沉舟的決心。他最終大手一揮:“準奏!一切聽相父安排。”
於是蜀漢的大軍再次整裝待發,諸葛亮站在北伐的船頭,望著滔滔江水,羽扇輕搖。他知道前路布滿荊棘,甚至可能看不到勝利的曙光,但就像他在表中寫的那樣——就算知道山有虎,也得偏向虎山行。這不是魯莽,而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亂世中,為心中信念拚儘最後一絲力氣的倔強。
司馬光說
諸葛孔明以一州之地,欲與強魏爭衡,何其難也!觀其《後出師表》,非獨陳北伐之策,更見孤臣憂國之心。夫戰固難勝,然坐而待亡,孰與舉兵而圖存?孔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非好大喜功,實乃深知蜀漢偏安之危。其數論興亡之理,曆舉成敗之例,言辭懇切,擲地有聲,真可謂“鞠躬儘瘁,死而後已”之寫照。
作者說
《後出師表》最動人的,不是諸葛亮的雄辯之才,而是他直麵現實的清醒與勇氣。在“成功率極低”與“不做必亡”的選擇題裡,他選擇了那條最難走的路。這讓我們想起現實中那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時刻——創業公司明知巨頭環伺仍堅持創新,普通人在困境中依然不放棄努力。真正的理想主義從不是盲目樂觀,而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選擇熱愛與抗爭。諸葛亮的偉大,正在於他把“不可能”當成了“必須做”的理由,用行動詮釋了何為“向死而生”。
本章金句
認清現實的殘酷,依然選擇奮力一搏,這才是理想主義者最硬核的浪漫。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諸葛亮,你會怎麼選擇?是堅持北伐的孤勇,還是選擇休養生息的穩健?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