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永明八年的七月,雍州地界熱得像個大蒸籠,連河邊的柳樹都耷拉著葉子。可比天氣更讓百姓心焦的,是剛上任的新刺史——安陸侯蕭緬。
消息傳到雍州時,老百姓正蹲在城門口嚼舌根。有人說:“聽說這蕭緬是蕭鸞王爺的弟弟,出身皇族,指定是個養尊處優的主兒,哪懂咱們民間的苦?”也有人附和:“就是!前幾任刺史要麼橫征暴斂,要麼不管閒事,這新官來了,指不定又要折騰咱們。”連府裡的小吏都提著心,準備好應付那些繁瑣的規矩,沒成想蕭緬到任第一天,就把大家的預期全打亂了。
蕭緬抵達雍州治所襄陽時,沒搞前呼後擁的排場,就帶了幾個隨從,穿著一身半舊的官服,悄沒聲兒地進了城。到了刺史府,他沒先歇著,也沒讓手下擺接風宴,反而叫人把府裡積了半年的案卷全搬出來,堆在大堂上。自己搬了把椅子坐下,從天亮看到天黑,連晚飯都隻啃了兩個饅頭。
第二天一早,蕭緬就升堂理事。第一個被帶上來的,是個偷了農戶雞的小賊。那小賊哆哆嗦嗦地跪在地上,頭都不敢抬,嘴裡不停地喊“大人饒命”——按以前的規矩,偷東西至少要打五十板子,還得罰苦役。小吏們都等著蕭緬下令,沒成想他卻問小賊:“你為什麼要偷雞?”
小賊愣了愣,才小聲說:“家裡老母病了,想吃口雞肉,我沒錢買,才一時糊塗……”蕭緬皺了皺眉,讓人去查,果然屬實。他歎了口氣,對小賊說:“念你是為了儘孝,這次就饒了你。但你要記住,窮不是偷東西的理由,下次再犯,可就沒這麼幸運了。”說完,還讓人給了小賊一些碎銀子,讓他給母親抓藥。
這事兒一傳開,雍州百姓都傻了眼——還有這麼“好說話”的刺史?沒過幾天,又出了件事:有個慣偷趁夜偷了當鋪的銀子,被巡夜的兵丁抓住,押到了刺史府。這慣偷以前犯過三次案,每次都被打一頓就放了,這次以為還是老樣子,一臉不在乎地跪在地上。
小吏們都勸蕭緬:“大人,這是慣犯,不能再饒了!”蕭緬卻沒急著定罪,而是問慣偷:“你前幾次偷東西,官府都饒了你,你為什麼還不改?”慣偷撇了撇嘴:“反正偷了也隻是挨打,過幾天又能出來,還不如偷點銀子快活。”蕭緬聽了,臉色沉了下來:“看來你是真的不知悔改。我曾說過,第一次犯錯可以原諒,第二次再犯,就彆怪我不客氣。”當即下令,將慣偷斬首示眾,還貼出告示,寫明他的罪行。
這下,雍州的百姓徹底服了——這位刺史大人,不是真的“軟”,而是分得清輕重。那些一時糊塗犯錯的,他給機會改過;那些屢教不改的,他也絕不手軟。
蕭緬不僅管盜賊,還特彆重視民間訴訟。以前百姓打官司,小吏們總是百般刁難,要麼索要好處,要麼拖延不辦,一件小事能拖大半年。蕭緬知道後,特意在刺史府門口設了個“鳴冤鼓”,誰有冤屈,隨時可以擊鼓告狀,他親自審理,當天的案子當天結,絕不拖到第二天。
有一次,兩個農戶因為一畝地的歸屬吵到了刺史府。一個說地是自家祖上傳下來的,另一個說地是自己花錢買的,雙方各執一詞,吵得不可開交。小吏們覺得這是小事,想讓他們私下和解,蕭緬卻不答應。他讓人去地裡勘查,又找來村裡的老人詢問,最後發現是賣地的人耍了花招,把同一塊地賣給了兩個人。蕭緬當即判賣地的人退還錢款,還罰了他一些銀子,補償給兩位農戶。兩位農戶都心服口服,連聲道謝。
還有一次,一個商人狀告當地的惡霸搶了他的貨物。那惡霸在當地勢力不小,前幾任刺史都不敢惹他。蕭緬接到案子後,立刻派人去調查,證據確鑿後,直接派人把惡霸抓了起來。惡霸的家人想花錢贖人,還托了當地的鄉紳來說情,蕭緬一概不見,按律判了惡霸流放,還把搶來的貨物還給了商人。
日子一長,雍州的風氣漸漸變了。以前街上隨處可見的小偷小摸,漸漸沒了蹤影;百姓有了矛盾,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私下鬥毆,而是願意到刺史府告狀;就連以前那些仗勢欺人的豪強,也收斂了不少,不敢再隨意欺負百姓。
百姓們對蕭緬的態度,也從一開始的懷疑,變成了後來的敬畏和愛戴。有人家裡種了新鮮的蔬菜,會特意送到刺史府門口;有小孩在街上看到蕭緬的轎子,會追著轎子跑,喊著“蕭大人好”。蕭緬也不擺架子,有時候會下轎跟百姓聊天,問問他們的生活情況,聽聽他們的想法。
有一次,蕭緬在城外巡查,看到一個老農在地裡發愁。他走過去問怎麼回事,老農說:“今年天旱,莊稼長得不好,怕是要減產了。”蕭緬聽了,立刻讓人去調查雍州各地的旱情,還召集手下商議對策,最後決定開倉放糧,幫助百姓度過難關,又組織人挖渠引水,灌溉農田。老農感動得熱淚盈眶,對著蕭緬連連作揖:“蕭大人真是咱們的父母官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消息傳到建康,南齊武帝蕭賾也聽說了蕭緬治理雍州的事跡,笑著對大臣說:“沒想到蕭緬還有這本事,把雍州治理得這麼好。”還特意下了道聖旨,表彰蕭緬的功績,賞賜了他不少金銀綢緞。
可蕭緬卻沒把這些放在心上,依舊每天忙著處理政務,關心百姓的生活。有人勸他:“大人,您現在功績這麼大,也該好好歇歇了。”蕭緬卻搖搖頭:“我是雍州的刺史,百姓的日子過不好,我怎麼能歇得下心?”
在蕭緬的治理下,雍州成了南齊有名的“安穩州”,不僅犯罪率大大降低,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後來蕭緬調離雍州時,百姓們都舍不得他走,扶老攜幼地到城門口送行,有的還哭了起來。蕭緬看著眼前的百姓,也有些動容,他對大家說:“我雖然走了,但你們要記住,做人要守規矩,做事要憑良心,這樣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司馬光說
蕭緬治雍州,寬以待人卻不縱容,嚴以執法卻不苛刻,此乃為官之良策也。夫治理一方,非一味嚴苛可安,亦非一味寬縱可久。蕭緬知百姓犯錯有因,故予其改過之機;知惡徒屢教不改,故施其應得之罰。其重視訴訟、體恤民情,皆為百姓之所盼,是以能得百姓敬畏與愛戴。如此為官者,實乃社稷之幸,百姓之福也。
作者說
蕭緬治理雍州的故事,看似是“寬嚴相濟”的老生常談,實則藏著一種難得的“治理智慧”——他懂得把“規矩”放在“身份”之上,也懂得把“人情”融入“律法”之中。前幾任刺史要麼把律法當“作威作福的工具”,要麼把寬縱當“懶得管事的借口”,而蕭緬卻不一樣:他對一時糊塗的小賊網開一麵,不是無視律法,而是看到了“犯錯背後的苦衷”;他對屢教不改的慣偷嚴懲不貸,不是濫用權力,而是守住了“律法的底線”。
更有意思的是,蕭緬的治理沒有“高高在上的施舍感”,而是“平等的對話感”——他設鳴冤鼓,是讓百姓有地方說話;他下田問農,是聽百姓的真實需求。這種“接地氣”的治理方式,比那些空喊口號的“惠民政策”管用得多。其實,不管是古代的為官者,還是現代的管理者,最該學的不是蕭緬的“寬”或“嚴”,而是他那種“把人當人看”的態度——知道百姓不是“隻會犯錯的刁民”,也不是“需要被施舍的弱者”,而是和自己一樣,有苦衷、有需求、也願意守規矩的普通人。當治理者真正看到“人”的存在,律法才不會冰冷,寬縱才不會泛濫,這或許是蕭緬能得到百姓愛戴的根本原因。
本章金句:好的治理從來不是“我管你聽”的單向約束,而是“我懂你難、你守我規”的雙向奔赴。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會怎麼選擇?是像蕭緬一樣對初犯者寬容、對慣犯嚴懲,還是對所有罪犯一視同仁?麵對當地豪強的威脅,你會選擇強硬對抗,還是暫時妥協以保全自身?快來說說你的想法吧!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