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永明十一年的秋天,建康城裡的風都帶著股“山雨欲來”的味兒。剛即位沒多久的鬱林王蕭昭業,天天忙著把爺爺留下的家產往自己口袋裡塞,要麼跟後宮妃子胡鬨,朝堂上的事兒全扔在一邊。這時候,有個人盯著龍椅的眼神,比貓盯老鼠還專注——他就是西昌侯蕭鸞。
蕭鸞是齊武帝的堂弟,論輩分是鬱林王的叔公,可他心裡清楚,這“叔公”的身份頂不了啥用。看著鬱林王把朝政搞得一團糟,他越想越覺得“這皇帝不行,得換個靠譜的”。可廢立皇帝不是過家家,得找個能商量的人。他掰著手指頭數,最後把目光落在了蕭衍身上。
那時候蕭衍還沒當上梁武帝,隻是個前鎮西諮議參軍,卻已經是出了名的“腦子活、看得透”。蕭鸞把他請到自己府上,關起門來壓低聲音說:“如今主上昏庸,朝堂不穩,我想做點大事,你覺得該從哪兒下手?”
蕭衍端著茶杯沒立馬說話,心裡早把局勢盤了一遍。他知道蕭鸞的“大事”是啥,也明白這事兒最關鍵的是“先把外頭的威脅穩住”。倆人聊了沒一會兒,就說到了荊州刺史隨王蕭子隆——這可是塊難啃的骨頭。
蕭子隆是齊武帝的兒子,鬱林王的叔叔,不僅長得斯文,還寫得一手好文章,在荊州頗有名望。更重要的是,荊州是軍事重鎮,手裡有兵。蕭鸞想把他召回來,怕他在外地搞事;可又怕他不答應,萬一逼急了反了,那麻煩就大了。
蕭鸞皺著眉說:“隨王有兵有威望,硬召肯定不行,軟勸又怕他不聽,這可咋整?”
蕭衍放下茶杯,慢悠悠地笑了:“大人您彆擔心,隨王這人看著風光,其實是個‘空架子’。他那點名聲,多半是手下人捧出來的,真要論主見,還不如他身邊的兩個官。”
蕭鸞眼睛一亮:“你說的是哪兩個?”
“一個是司馬垣曆生,一個是武陵太守卞白龍。”蕭衍掰著手指頭解釋,“這倆人啥本事沒有,就認‘官帽’和‘銀子’。您要是給他們許個大官,比如讓垣曆生當禦史中丞,卞白龍當驍騎將軍,他們保準跑得比誰都快,還會主動勸隨王回京城——畢竟主子走了,他們才能安心赴任啊!”
蕭鸞一聽,拍著大腿叫好:“這主意妙!就按你說的辦!”
沒過幾天,朝廷的詔書就送到了荊州。垣曆生和卞白龍拆開一看,好家夥,朝廷不僅召他們回京城,還給了這麼大的官,倆人差點樂暈過去。當天就跑到蕭子隆府上,你一言我一語地勸:“王爺,京城是天下根本,陛下召您回去,是看重您的才華,您可不能推辭啊!”
“是啊王爺,咱們在荊州雖說自在,可哪有在京城風光?您回去了,既能輔佐陛下,還能時常跟文人們交流,多好啊!”
蕭子隆本來還猶豫,覺得荊州安全,可架不住這倆人天天在耳邊吹風,再想想自己在京城的那些文友,心裡也動了。加上他本來就沒多少野心,覺得“回京城也沒啥不好”,沒過多久就收拾行李,跟著垣曆生、卞白龍回了建康。
剛把蕭子隆這隻“虎”調回京城,蕭鸞又盯上了豫州刺史崔慧景。崔慧景是老將,手裡的兵比蕭子隆還精銳,而且這人性格多疑,留在豫州總讓蕭鸞覺得不踏實。他想把崔慧景調走,可又怕他不服,於是又找蕭衍商量。
蕭衍這次更乾脆:“崔將軍是老臣,直接調走容易讓他起疑心。不如這樣,您奏請陛下,說壽陽是軍事要地,需要得力的人駐守,讓我去替崔將軍守壽陽。崔將軍一看是我去,知道我跟您關係近,又沒多少兵權,肯定會放心離開——畢竟誰不想回京城享清福呢?”
蕭鸞覺得這主意靠譜,立馬就上奏。崔慧景接到調令時,心裡確實犯過嘀咕,可一聽說接替他的是蕭衍,又想“蕭衍是個文官出身,翻不起啥浪”,加上他也早就想回京城,於是沒怎麼猶豫就交了兵權,樂嗬嗬地回了建康。
就這樣,蕭鸞沒費一兵一卒,先是用“高官利誘”把蕭子隆騙回京城,又用“換防”的辦法把崔慧景調走,最後讓蕭衍守在壽陽,相當於在豫州安了個“自己人”。朝堂外的兩個大威脅一除,他手裡的籌碼一下子多了不少,後來廢黜鬱林王時,果然順利了很多。
說起來,蕭鸞這波操作,就像下圍棋時的“圍空”——看似沒怎麼動,實則把關鍵的棋子都擺在了自己這邊,等對手反應過來時,早就沒了還手之力。而蕭衍的作用,就像棋盤上的“劫材”,看似不起眼,卻總能在關鍵時候幫蕭鸞破局。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裡寫這段時,司馬光對蕭鸞的“謀”和蕭衍的“智”都有評價。他說蕭鸞“雖有篡逆之心,然其謀事之密、用人之準,亦非庸碌之輩所能及”,意思是蕭鸞雖然想篡位,但他謀劃事情的周密、用人的準確,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同時也說蕭衍“早露鋒芒,觀其勸鸞召子隆、調慧景,可知其識人之明、審勢之智,後來能建梁代齊,非偶然也”——從蕭衍這時候的表現,就能看出他後來能當皇帝,不是運氣好。
作者說
其實蕭鸞這波“廢立前的布局”,藏著個很有意思的“人性博弈邏輯”:他沒跟對手硬碰硬,而是抓住了每個人的“軟肋”——蕭子隆的“文人情結”、垣曆生和卞白龍的“名利心”、崔慧景的“安全感需求”,用最小的代價達成了目的。這比“喊打喊殺”的硬操作高明多了,也給咱們提了個醒:很多時候,“搞定事”不如“搞定人”,而“搞定人”的關鍵,是看懂對方真正想要啥。
更值得琢磨的是蕭衍的角色。他明明知道蕭鸞想篡位,卻還幫著出謀劃策,不是因為“傻”,而是因為他看清了“南齊的氣數已儘”,幫蕭鸞其實是在為自己鋪路。這種“在彆人的棋盤上走自己的棋”的智慧,比單純的“聰明”更難得。生活裡也一樣,有人看似在幫彆人,實則是在借彆人的機會成長自己——這不是“算計”,而是“看清局勢後的順勢而為”。
本章金句
真正的權謀,不是靠蠻力破局,而是用對方的“想要”,換自己的“需要”。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會怎麼選擇?要是你是蕭鸞,麵對蕭子隆這樣的對手,除了利誘他的手下,還有彆的辦法嗎?要是你是蕭衍,知道蕭鸞有不臣之心,還會幫他出謀劃策嗎?歡迎點評!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