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古代宮廷裡的“魔幻劇情”,南朝齊蕭諶、蕭坦之這倆哥們兒的“倒戈戲”,能排得上號。這倆人原本是鬱林王身邊的“鐵杆親信”,一個管著皇宮宿衛,相當於皇帝的“貼身保鏢隊長”;一個是“自己人”同族,天天圍著皇帝轉。結果呢?見老板實在太不靠譜,倆人悄悄“跳槽”到對手蕭鸞那邊,還兼職當起了“臥底”,把鬱林王的底細摸得門兒清,可這位糊塗皇帝,愣是半點沒察覺——活脫脫把皇宮變成了“諜戰片片場”,自己還當是“溫情家庭劇”主角。
先說說蕭諶,這可是根正苗紅的“老員工”。早在鬱林王他爹世祖蕭賾還在郢州打拚的時候,蕭諶就跟著乾了,算是看著鬱林王長大的“長輩級親信”。世祖登基後,蕭諶一路升到衛尉,專門掌管皇宮宿衛,手裡握著宮門鑰匙、禁軍調度的實權。鬱林王剛即位那會兒,對蕭諶那叫一個信任,恨不得晚上睡覺都讓他守在宮門外——畢竟是“老爹留下的人”,知根知底,用著放心。有次宮裡丟了點貴重器物,鬱林王沒找彆人,第一時間叫來蕭諶:“你幫我查查,宮裡誰這麼大膽子,敢在我眼皮子底下動手腳。”蕭諶拍著胸脯應下來,轉頭就把這事壓了下去——倒不是他查不出來,是那會兒他心裡已經開始打鼓:這皇帝天天不務正業,哪天要是把天捅破了,我這“保鏢隊長”不得跟著遭殃?
再看蕭坦之,他是蕭諶的同族,論輩分得叫蕭諶一聲“族叔”。憑著這層關係,再加上嘴甜會來事,蕭坦之很快也成了鬱林王的“紅人”。鬱林王愛出宮瞎逛,總把蕭坦之帶上當“陪玩”;跟何皇後鬨點小彆扭,也會拉著蕭坦之吐槽;甚至有時候朝堂上有大臣提反對意見,鬱林王還會偷偷問蕭坦之:“你說那老東西是不是故意跟我作對?”蕭坦之每次都順著他的話說,哄得鬱林王眉開眼笑,覺得“還是自己人貼心”。可沒人知道,蕭坦之轉頭就會把這些話告訴蕭諶,倆人湊在一起嘀咕:“陛下這麼折騰,再跟著他,咱們遲早得掉腦袋。”
真正讓倆人下定決心“倒戈”的,是鬱林王一次比一次離譜的操作。有回鬱林王在宮裡辦宴,喝到興起,居然讓侍從把國庫的金銀珠寶搬出來,當著眾人的麵扔著玩,誰搶到就是誰的。蕭諶當時守在殿外,聽見裡麵吵吵嚷嚷,進去一看,滿地都是金銀,皇帝跟一群侍從追來跑去搶東西,活像市井裡的賭徒。蕭諶心裡咯噔一下:這哪是皇帝?分明是個沒長大的孩子!還有一次,鬱林王因為蕭鸞勸他少花錢,心裡不痛快,居然拉著蕭坦之在宮裡罵蕭鸞“老不死的”,還說“早晚要把他的兵權奪過來”。蕭坦之表麵應和,心裡卻直犯怵:就陛下這本事,跟蕭鸞鬥?怕是沒等奪兵權,自己先被收拾了。
倆人越想越怕,覺得再這麼下去,早晚得被鬱林王“連累死”。於是蕭諶先找了蕭坦之,開門見山:“咱們不能再跟著陛下混了,再混下去,身家性命都得搭進去。蕭鸞大人那邊,看著是個靠譜的,要不咱們找機會投靠他?”蕭坦之早就有這心思,立馬點頭:“族叔說得對,我早就覺得不對勁了,就是沒敢說。咱們得趕緊行動,晚了就來不及了。”
沒過幾天,蕭諶就找了個借口,偷偷去見蕭鸞。一見麵,蕭諶就跪在地上:“大人,臣是來求您指條明路的。陛下如今狂縱無度,臣擔心哪天禍事臨頭,連帶著家族都受牽連,懇請大人收留,臣願意為大人效力。”蕭鸞正愁找不到機會滲透皇宮,見蕭諶主動送上門,心裡樂開了花,表麵卻裝作嚴肅:“你能看清局勢,也算明智。但這事非同小可,你可得想清楚,一旦答應,就沒有回頭路了。”蕭諶趕緊表忠心:“臣已經想清楚了,隻要能保全家性命,臣願意為大人做任何事。”
打那以後,蕭諶和蕭坦之就成了蕭鸞安插在鬱林王身邊的“臥底”。蕭諶利用掌管宿衛的便利,每天把鬱林王的行蹤、說過的話,一五一十地告訴蕭鸞;蕭坦之則繼續留在鬱林王身邊“陪玩”,趁機打聽宮裡的動靜,比如哪個大臣跟皇帝走得近,國庫還剩多少錢。有次鬱林王想調一批禁軍去守自己的私人府邸,蕭諶表麵答應,轉頭就跟蕭鸞說:“陛下想調兵私用,這是違反規矩的,大人可得早做準備。”蕭鸞聽了,趕緊讓人去勸鬱林王,把這事攪黃了——而鬱林王還以為是大臣們不配合,壓根沒懷疑到蕭諶頭上。
最諷刺的是,鬱林王對這倆“臥底”的信任,半點沒減。有次他聽說蕭鸞在私下聯絡大臣,心裡有點慌,還專門找蕭坦之問:“你說蕭鸞最近老跟大臣們見麵,是不是想搞什麼小動作?”蕭坦之裝出一副認真分析的樣子:“陛下您想多了,蕭大人是您的叔叔,怎麼會害您呢?他跟大臣見麵,估計是商量國事呢。您要是不放心,我幫您多留意留意。”鬱林王聽了,居然真的放下心來:“還是你靠譜,有你幫我盯著,我就放心了。”蕭坦之心裡暗笑,嘴上還接著哄:“陛下放心,臣一定幫您看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這麼著,蕭諶和蕭坦之一邊當著鬱林王的“親信”,一邊給蕭鸞當“眼線”,把皇宮裡的情況摸得明明白白。蕭鸞根據他們提供的消息,一步步拉攏大臣、掌握兵權,等到時機成熟,就動手廢黜了鬱林王。而直到蕭鸞帶兵入宮的那一刻,鬱林王還在找蕭諶、蕭坦之:“你們快幫我攔住他們,你們不是我的人嗎?”可這時候,蕭諶早就站到了蕭鸞身邊,冷冷地看著他——直到這時,鬱林王才明白過來,自己信任的“親信”,早就成了彆人的“幫手”,可後悔已經晚了。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中記載此事時,曾點評:“夫親信者,所以托腹心也。若主上昏亂,親信反為謀主,國無不亡之理。”意思是親信本是君主托付心腹的人,可如果君主昏庸混亂,親信反而會變成謀劃反叛的人,這樣的國家沒有不滅亡的道理。蕭諶、蕭坦之原本是世祖留下的忠臣,卻因鬱林王狂縱無度,轉而依附蕭鸞,這不僅是二人的選擇,更是鬱林王自身失德失政的結果——君主不賢,再親近的人也會離心離德。
作者說
要是把蕭諶、蕭坦之的“倒戈”,單純看成“賣主求榮”,倒有點太簡單了。這倆人更像職場裡的“理性打工人”:一開始跟著老板乾,是因為老板或老板爹)靠譜,覺得有奔頭;可後來發現老板實在“扶不起”,不僅沒前途,還可能把自己拖下水,於是果斷“跳槽”——隻不過古代宮廷裡的“跳槽”,風險更大,代價也更高。
但細想之下,這事兒也藏著點“人性的無奈”。蕭諶跟著世祖多年,對蕭家也算有感情,可鬱林王的荒唐,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他選擇依附蕭鸞,某種程度上也是“棄車保帥”——保自己,也保家族。而鬱林王的悲劇,在於他把“信任”當成了“免死金牌”,覺得隻要是“自己人”,就永遠不會背叛,卻忘了“信任”得建立在“靠譜”的基礎上。就像職場裡,老板要是天天瞎指揮、亂決策,再忠心的員工也會動搖;生活裡,要是總把彆人的付出當理所當然,再親近的人也會漸行漸遠。
更有意思的是,蕭諶、蕭坦之的“臥底”行為,也暴露了古代宮廷的“權力邏輯”:沒有永遠的“親信”,隻有永遠的“利益”和“局勢”。你靠譜,彆人就跟著你;你不靠譜,彆人就會找更靠譜的靠山。鬱林王沒看透這一點,所以輸得一塌糊塗;而蕭鸞看透了,所以能借勢翻盤——這跟咱們現在說的“做人得靠譜,做事得拎清”,其實是一個道理。
本章金句
把“信任”當“擋箭牌”,卻忘了自己得先“靠譜”;把“親信”當“定心丸”,卻不知人心跟著局勢轉——再鐵的關係,也經不住“糊塗”的消耗。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會怎麼選擇?要是你是蕭諶,麵對鬱林王這種荒唐的皇帝,會堅守“忠臣”身份還是為自保倒戈?要是你是鬱林王,發現親信不對勁時,又會怎麼做呢?快來聊聊你的想法吧!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