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末年的朝堂,就像裡麵架著一口燒得正旺的熱鍋,邊上的人要麼忙著搶勺子,要麼忙著躲濺出來的熱油——胡太後和蕭寶寅,就是這口鍋邊最會“整活”的兩位,一個靠聯手翻盤重新掌權,一個因打輸了仗急眼謀反,把本就混亂的北魏攪得更熱鬨了。
先說說胡太後這出“太後回宮記”。早年間胡太後也風光過,手裡攥著朝政大權,後來被權臣元義給趕下了台,軟禁在深宮裡頭。元義這人,仗著自己有點兵權,在朝堂上橫著走,連皇族宗親都不放在眼裡,天天琢磨著怎麼把權力攥得更緊。胡太後在深宮裡可沒閒著,表麵上裝作“我認了,不摻和朝政了”,暗地裡卻在找機會翻盤——她知道,自己一個人鬥不過元義,得找個靠譜的盟友。
找誰呢?高陽王元雍成了最佳人選。這位元雍是北魏皇族裡的“老資格”,家裡有錢有勢,卻一直被元義壓著,心裡早就憋了一股火。胡太後派人偷偷給元雍遞了消息,倆人一拍即合,跟搞地下工作似的,天天琢磨怎麼扳倒元義。元義雖然驕橫,卻有個致命的缺點:耳根子軟,還愛聽奉承話。胡太後和元雍就抓住這一點,先讓人在元義麵前吹“耳邊風”,說“太後現在一門心思禮佛,根本不想管朝政,您就放寬心吧”,又讓元雍時不時請元義喝酒,席間一個勁兒誇他“功勞大、威望高,北魏離了您不行”。
元義被捧得暈頭轉向,慢慢放鬆了警惕,連軟禁胡太後的守衛都撤了不少。胡太後見時機成熟,趁著一次朝會,突然對著文武百官哭訴:“元義專權誤國,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我身為太後,怎能看著祖宗的江山毀在他手裡!”元雍立馬站出來附和,還拿出早就準備好的“元義貪贓枉法”的證據。百官裡頭,早就有人看不慣元義,這會兒見太後和高陽王聯手,紛紛跟著聲討。元義這才反應過來自己中了計,可這會兒已經晚了,兵權被奪,人也被抓了起來。沒幾天,胡太後就下旨把元義給辦了,自己重新坐回了攝政的位置。
本以為胡太後重新掌權,北魏能稍微安穩點,沒成想西邊又出了亂子——西道行台大都督蕭寶寅,鬨出了更大的動靜。蕭寶寅這人身世挺特殊,他本是南齊的皇族,後來南齊被北魏滅了,他才投靠了北魏,靠著打仗勇猛,混到了“大都督”的職位,負責征討西邊的叛軍莫折念生。
一開始,蕭寶寅還挺有乾勁,想著打幾個勝仗,在北魏站穩腳跟。可沒成想,莫折念生的叛軍戰鬥力遠超他的預期,加上他自己指揮有點“想當然”——比如本來該穩紮穩打,他偏要急著冒進;本來該安撫士兵,他偏要克扣軍餉,結果打了一仗敗一仗,手裡的兵越打越少,朝廷撥下來的錢糧也浪費了不少。
朝廷那邊,胡太後剛掌權,正想立威,見蕭寶寅屢戰屢敗,免不了派人去斥責幾句。蕭寶寅本就因為戰敗心裡發慌,被朝廷這麼一罵,更覺得“完了,朝廷肯定要治我的罪”。這時候,他身邊幾個想撈好處的下屬,開始在他耳邊攛掇:“將軍,您現在打了敗仗,回去也是死路一條。不如咱們反了吧!您是南齊皇族,身份尊貴,隻要振臂一呼,肯定有不少人跟著您乾。到時候您自己當皇帝,不比在北魏當這個受氣的大都督強?”
蕭寶寅本來就有點“不甘人下”的心思,被這麼一攛掇,腦子一熱,還真就答應了。他先是殺了朝廷派來的使者,然後在軍營裡豎起“反旗”,對著士兵們喊:“北魏朝廷昏庸無道,咱們跟著他們,遲早要被連累!從今天起,我就是‘齊帝’,咱們自己打天下,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士兵裡頭,有不少人是因為怕被治罪,才跟著蕭寶寅謀反;也有不少人覺得“跟著將軍當開國功臣,總比當炮灰強”。就這樣,蕭寶寅的叛軍一下子擴充了不少,還攻占了幾個城池。可他這人,也就“敢造反”的膽子大,真當了“皇帝”,還是老毛病不改——不會管後勤,士兵們吃不飽穿不暖;不會搞團結,手下的將領互相拆台。沒幾個月,他的“齊朝”就成了笑話,不僅沒打下更多地盤,反而被北魏派來的軍隊打得節節敗退。最後,蕭寶寅走投無路,隻能帶著殘兵四處逃竄,當初攛掇他謀反的下屬,早就跑得沒影了。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載北魏亂象,多因“權柄下移,人心浮動”。胡太後雖除元義,卻未改“乾預朝政、任人唯親”之弊,朝堂依舊混亂;蕭寶寅本為降將,受北魏恩寵卻不思報效,反因兵敗畏罪而叛,此皆“失節”之舉。夫國之安定,在“君臣相得,上下一心”,若君不君、臣不臣,權臣爭利,武將謀逆,則國無寧日矣。胡、蕭二人之行事,實為北魏滅亡之伏筆。
作者說
胡太後和蕭寶寅的故事,像極了“困境裡的兩種錯誤選擇”。胡太後看似“聰明”,靠聯手除掉了權臣,可她重新掌權後,依舊沒解決北魏“權力分配混亂”的根本問題,隻是把“元義專權”換成了“自己專權”,相當於換了個勺子,卻沒把鍋裡的“亂粥”攪明白——這就像職場裡,有人靠“鬥倒對手”上位,卻沒能力解決團隊的核心問題,最後還是會出亂子。
而蕭寶寅,則是“把小危機變成大災難”的典型。打了敗仗,本可以主動請罪、總結經驗,哪怕被降職,至少能保住性命和名聲。可他偏偏聽了“攛掇”,選擇了“謀反”這條絕路——這就像生活裡,有人遇到點挫折,不是想著怎麼解決,而是聽了彆人的“歪主意”,做出更荒唐的決定,最後把自己逼到絕境。其實,無論是胡太後的“隻破不立”,還是蕭寶寅的“破罐破摔”,都忘了一個道理:解決問題的關鍵,從來不是“推翻誰”或“逃避誰”,而是“能不能正視問題本身”。
本章金句:困境裡的選擇,最忌“隻盯著對手”或“隻想著逃避”,看清問題的根,才是破局的門。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