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二年的北魏戰場,活像盤下到中局的亂棋——蕭寶寅帶著兵把馮翊圍得像個密不透風的粽子,打了半天卻連城牆角都沒啃下來,急得麾下將士天天盯著城頭罵街;另一邊,長孫稚率援軍趕到恒農,剛紮下營寨就犯了愁,手底下的謀士們圍著地圖吵得臉紅脖子粗,有的說該直接衝去救馮翊,有的說該先保潼關,吵到最後連“要不要先煮鍋羊肉湯暖暖身子”都能扯出來,活像群菜市場討價還價的大爺大媽。
就在這亂糟糟的當口,行台左丞大致相當於現代的地區公署第一副專員)楊侃站了出來。這人平時話不多,總愛捧著本兵書在營裡晃悠,連走路都透著股“我心裡有數”的穩勁兒。他扒開圍著地圖的人群,用手指在蒲阪的位置敲了敲,聲音不大卻擲地有聲:“咱們彆跟著蕭寶寅的節奏走,往北取了蒲阪,渡黃河直插他肚子裡去——你想啊,他的人都在這兒圍著馮翊,老家被掏了,華州的圍自然解了,潼關的兵也得慌著回救,這不比硬拚省事?”這不就是活脫脫的“圍魏救趙”嘛!
可長孫稚一聽,眉頭卻皺得能夾死蚊子。他捋著胡子歎氣:“楊老弟啊,你這主意聽著是不錯,可薛修義還在河東圍著呢,薛鳳賢又占著安邑,咱們往北邊動,這倆貨要是從背後捅刀子咋辦?到時候腹背受敵,咱們這點人不夠分啊!”旁邊的將領也跟著點頭,有的還小聲嘀咕:“就是,萬一北邊沒打下來,南邊又丟了,咱們回去可沒法交差。”
楊侃見眾人一臉猶豫,反倒笑了。他找了塊石頭坐下,慢悠悠地說:“諸位彆急,咱們先說說薛修義那些人。他們是啥?大多是本地的農戶,被裹脅著當兵的,家裡老婆孩子熱炕頭還在舊村子裡等著呢。咱們官軍一到,他們抬頭就想起家裡的老娘還沒喂豬,孩子還等著爹買糖吃,心裡能不慌?到時候不用咱們打,他們自己就得琢磨著怎麼跑回家,這叫‘不戰而屈人之兵’,比拿刀砍省力氣多了!”
這番話聽得長孫稚眼睛一亮,拍著大腿說:“好!就聽你的!”當即派自己兒子長孫彥與楊侃帶騎兵往北渡黃河。隊伍出發那天,長孫稚還特意讓炊事班煮了鍋肉粥,給將士們揣上餅,叮囑道:“跟著楊大人好好乾,彆給我丟臉!”
楊侃帶著騎兵一路奔到石錐壁,這地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他讓人先紮好營,自己則帶著幾個親信去村裡串門。村民們一開始還怕,以為是當兵的來搶東西,躲在屋裡不敢出來。楊侃就讓人把帶來的鹽和布拿出來,笑著說:“咱們是官軍,來打壞人的,不拿鄉親們一針一線,就是想跟大夥借點東西。”
村民們聽了,慢慢放下戒心,出來跟楊侃說話。楊侃趁機說:“等會兒要是看到山上舉烽火,你們就跟著喊‘官軍來了,快跑啊’,回頭咱們打贏了,給大夥送糧食!”村民們一聽有好處,又能幫著打壞人,都樂嗬嗬地答應了。
到了傍晚,楊侃讓人在石錐壁的各個山頭點起烽火,一時間火光衝天。薛修義的部下正在營裡吃飯,突然看到滿山的烽火,又聽到山下村民喊“官軍來了”,頓時慌了神。有人扔下碗就跑,嘴裡還喊著“我得回家看看我老婆孩子”,其他人一看,也跟著跑,整個軍營亂成一鍋粥。薛修義想攔都攔不住,最後也隻能跟著跑。
楊侃見賊軍跑了,立刻率軍追擊,繳獲了不少兵器和糧草。隨後,他派人給長孫稚送信,長孫稚接到信後,立刻率軍直奔潼關。潼關的守軍本來就聽說薛修義的人跑了,心裡正慌,看到長孫稚的大軍殺來,哪裡還敢抵抗,紛紛投降。就這樣,長孫稚順利攻克潼關,進入河東,解了馮翊之圍。
司馬光說
楊侃之謀,非恃勇力,而恃察人心。夫兵者,凶器也,戰者,危事也。薛修義之眾,本非死士,皆為生計所迫,心懷鄉梓。楊侃洞察此點,以烽火亂其心,以鄉思動其情,不費一兵一卒而潰敵,此乃兵家上策。長孫稚能納其言,不固執己見,亦為良將。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察人察心,不戰而勝。”
作者說
楊侃的破局之道,放在今天看更像一場“精準心理營銷”。他沒糾結於“兵力多少”“裝備優劣”這些硬指標,反而抓住了敵軍最柔軟的“軟肋”——對家人的牽掛。這提醒我們,很多時候解決難題不用“硬剛”,換個角度看問題的核心訴求,往往能找到更省力的辦法。比如職場上,與其跟同事為了項目方案爭得麵紅耳赤,不如先想想對方最在意的是“風險控製”還是“業績增長”,順著對方的核心訴求溝通,反而更容易達成共識。而且楊侃還很懂“借勢”,利用村民的力量放大聲勢,既節省了兵力,又拉近了與百姓的距離,這比單純靠軍隊威懾更有長遠價值——畢竟贏得人心,才是贏得勝利的根本。
本章金句:察人心者,如握鑰匙;解難題者,善找軟肋。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會怎麼選擇?是像楊侃這樣用巧勁破局,還是會選擇集中優勢兵力硬拚潼關?歡迎留言點評!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