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洽、畢自嚴、曹於汴的表態讓值房內凝滯的空氣似乎鬆動了幾分。然而,吏部尚書王永光一直如老僧入定般垂著眼簾。
此時才緩緩抬眼,目光掃過眾人,最終落在首輔李標身上,聲音低沉而平穩:“閣老,諸公銳意進取,實乃社稷之福。然,京營複額、國庫存銀、整飭言路,樁樁件件皆牽一發而動全身。尤以言路改革……”
他頓了頓,似乎在斟酌詞句,也像是在觀察眾人的反應,特彆是曹於汴:“自梁公欲正本清源,立意甚佳。
然‘以實績論優劣’,‘誣告同罪’之規,恐過於峻急。言官風聞奏事,乃祖製所定,亦是其威懾之基。驟然收緊,若矯枉過正,恐非但未能平息黨爭,反易激起物議,使言路噤聲,或迫使言官為求‘實證’而更行險構陷之實。
其中分寸,需慎之又慎。”他的話如同一盆冷水,雖不激烈,卻精準地澆在了改革熱情最熾熱的點上。
曹於汴花白的眉毛立刻豎了起來,他素來剛直,最恨的就是王永光這種看似持重、實則可能暗藏阻撓的論調。
他沉聲道:“天官此言差矣!正是這‘風聞奏事’之權柄,被宵小濫用,才致言路烏煙瘴氣,淪為黨同伐異之凶器!
空口白牙便可毀人名節、傾軋異己,此等‘威懾’,於國何益?於民何利?要求實證,正是要迫使言官明察暗訪,言之有據!
若因此噤聲,那隻能說明其本無公心,隻圖私利!至於構陷同罪,正是懸於其頭頂的利劍,使其不敢妄為!此乃刮骨療毒,痛則痛矣,卻不得不為!”
王永光神色不變,隻微微搖頭,轉向李標:“閣老明鑒。非是下官有意阻撓,實是慮其操切或生變亂。吏部銓選天下官員,深知人心難測。驟然施以重典,若激起反彈,群起而攻之,恐於梁公清譽及朝局穩定皆非善事。不若……徐徐圖之?”
“徐徐圖之?”畢自嚴忍不住插話,帶著戶部掌握財權的底氣,“天官,如今國庫充盈,正是大刀闊斧之時!若事事‘徐徐’,待到銀錢耗於無用之地,人心疲遝,再想有所作為,豈非難上加難?
自梁公之法雖厲,然亂世當用重典!隻要執法公允,何懼物議?”他這話雖是對王永光說,目光卻投向首輔,顯然希望得到李標的支持。
值房內的氣氛再次緊繃起來。王洽看著兩位尚書針鋒相對,心中也覺王永光之言不無道理,但更明白畢自嚴和曹於汴所行之事的緊迫性,一時難以插嘴,隻能看向首輔。
李標坐在主位,將眾人的神態儘收眼底。他渾濁的眼眸深處閃爍著複雜的權衡。王永光的顧慮是現實的,畢自嚴和曹於汴的急切也是出於公心。作為首輔,他必須在銳意革新與維持穩定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
他緩緩抬手,示意眾人稍安勿躁,聲音依舊平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有孚所慮,老成謀國之言。自梁之策,猛藥去屙,亦是至理。此事……關鍵在於一個‘公’字與一個‘穩’字。”
他看向曹於汴:“自梁,都察院先行內部清查,此乃正理。你定下的新規,立意極正。然推行之初,確需循序漸進,不宜驟然遍行天下。
可先在都察院內及京師言官中試行,由你親自坐鎮,務必做到‘實證’確鑿,處置公允,不枉不縱。凡有誣告構陷,無論涉及何人,必依新規嚴懲不貸!
以此立威立信,堵悠悠之口。待此法行之有效,人心稍定,再行推廣。如何?”
曹於汴雖覺有些不夠痛快,但也明白首輔這是最大程度支持了他的改革核心,同時采納了王永光“穩”的建議,便拱手道:“閣老思慮周全,下官遵命。必當以身作則,在都察院及京師先樹規矩!”
李標又轉向王永光:“天官,吏部掌銓衡,責任重大。此番整飭言路,乃至後續澄清吏治,吏部乃樞紐所在。
望有孚與自梁緊密配合,凡查實有劣跡之官員,無論清濁,無論出身,一律依律嚴辦,絕不姑息!唯有吏治清明,京營複額、新政推行方能事半功倍。天官以為如何?”
王永光見首輔並未全盤否定自己,且在關鍵的人事處置上強調了吏部的權責,並點明了“無論清濁”的底線,心中稍定,知道這是首輔在暗示他不要因派係之彆而掣肘。
他起身肅容道:“閣老放心,下官身為塚宰,自當以國事為重,秉公處置。凡經都察院查實、證據確鑿者,吏部定當依律議處,絕不徇私!”他這話說得斬釘截鐵,至於心中是否真有此決斷,則隻有他自己知曉了。
李標微微頷首,似乎對這個結果還算滿意。他環視眾人,聲音帶著一絲疲憊,卻更顯凝重:“諸公,國事艱難至此,已非尋常手段可救。京營、財政、吏治、言路,皆為國朝命脈。
今日所議諸事,環環相扣,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我等既蒙聖恩,身居中樞,便當同心戮力,破此困局!望諸公謹記今日之言,勿負聖望,勿負天下!”
“謹遵閣老教誨!”王洽、畢自嚴、曹於汴、王永光齊齊起身,躬身應諾。
值房內,關於都察院改革的爭論餘音未散。吏部尚書王永光在首輔李標的調和下,雖接受了曹於汴在都察院及京師先行試行的方案,但眉宇間的憂色並未完全褪去。他深知,整飭言路隻是第一步,吏治的澄清才是根本,而這需要更強有力的司法支撐。
就在這時,值房門外傳來通稟:“刑部尚書韓繼思大人求見首輔與諸位部堂。”
“快請!”李標精神一振。韓繼思為人剛正,精通律法,正是此時亟需的力量。
韓繼思步履沉穩地踏入值房,向眾人拱手行禮後,目光掃過曹於汴和王永光,顯然已大致知曉方才爭論的焦點。
他開門見山道:“閣老,諸位大人,方才在門外略聞一二。自梁公整飭言路,立意高遠,然下官以為,欲使吏治澄澈,非都察院、吏部、刑部三法司通力協作不可!”
…………
喜歡大明衛請大家收藏:()大明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