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錚西征的決心已定,但龐大的軍隊調動和後勤保障,讓他再次直麵明帝國軍事體係另一個根深蒂固的毒瘤——衛所製度。
在忠武軍大營的軍事會議上,這個問題被正式擺上台麵。
“督師,我軍西進,沿途需經過諸多衛所防區。
這些衛所,十之八九兵額空虛,屯田廢弛,軍官則多是世襲蠹蟲。
不僅無法提供助力,反而會伸手索要糧餉,甚至可能成為流寇耳目。”曹變蛟率先發言,他常年與邊軍、衛所打交道,深知其弊。
孫應元也補充道:“確實。若置之不理,恐成我軍後方隱患。但若分兵整頓,又恐耽誤西征戰機。”
眾將看向陸錚,等待他的決斷。所有人都知道,衛所問題積重難返,牽涉到無數世襲軍官的利益,是一個比流寇更難以處理的“馬蜂窩”。
陸錚凝視著軍事地圖上標注的密密麻麻的衛所據點,沉默片刻,眼中閃過一絲決然。
他現代人的思維很清楚,這套明初曾發揮巨大作用的軍事屯田製度,到了明末已經徹底崩潰,成了拖垮國家財政和軍力的無底洞。
“衛所之弊,已成國之大癰。不能再姑息養奸了。”陸錚的聲音冰冷而堅定,“但眼下大軍西征在即,我們不可能進行全麵、細致的整頓。”
陸錚頓了頓,下達了清晰的指令:
“傳我軍令,行‘戰時特彆管製法’!”
“第一,‘過境整頓’。我軍西進路線所經之衛所,一律由隨軍憲兵由錦衣衛和忠武軍執法隊組成)接管。
核查兵員名冊與實有人數,凡吃空餉超過三成者,衛所主官及千戶以上軍官,就地革職,鎖拿問罪!
其缺額,由我軍後勤輔兵暫時填充,負責維持通道安全、轉運糧秣。”
“第二,‘擇優吸納’。清查所有過境衛所之兵卒,年齡、體力合格,且自願者,經初步考核,可補充入忠武軍作為預備兵員。其餘老弱,發放少量遣散錢糧,就地安置。”
“第三,‘屯田軍管’。所有衛所名下屯田,暫時由我軍‘戰時統籌司’接管,招募當地流民或軍戶遺屬耕種,所產糧草,優先供應西征大軍。原衛所軍官不得乾涉。”
“第四,‘區彆對待’。對於不與我軍路線直接衝突,但位置關鍵、尚有一定戰鬥力的邊鎮衛所如榆林、寧夏等)。
以兵部和本督名義行文,要求其整軍備武,配合我軍側翼,若能立功,既往不咎,並允諾未來將其納入新軍體係。
若陽奉陰違,甚至通寇,戰後清算,絕不姑息!”
這一套組合拳,核心思路是“暫時擱置根本性製度變革,但在軍事行動區域內,以戰時需要為最高原則,行使非常權力,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清理和資源掠奪式整合”。
它避免了全麵攤牌可能引發的巨大動蕩,又確保了主力軍團後方的安全和後勤的順暢,同時為未來的徹底改革撕開了一道口子。
“那……非戰區,尤其是江南、湖廣等腹地的衛所呢?”有參謀問道。
陸錚眼中寒光一閃:“給林汝元去信,讓他借鑒此法。江南穩定,衛所亦不能成為法外之地。
讓他以‘清剿殘寇、保障漕運’為名,對南直隸、浙江、江西等地衛所,開始試點清理。重點是拿下衛所指揮使一級的兵權,將可用的水師、戰船控製在我們手中。
至於全麵廢除衛所,需待平定流寇、擊退東虜之後,再行‘廢衛設府,兵歸中央’之策!”
“廢衛設府,兵歸中央!”這八個字,讓在場的將領們心神激蕩。
這意味著,未來所有的軍隊都將由國家統一招募、訓練、指揮和供養,徹底斬斷世襲軍官和土地對軍隊的侵蝕。
這是一個宏偉而艱難的藍圖。
命令迅速下達並執行。
忠武軍西進的隊伍,不僅是一支戰鬥軍團,更是一支流動的改革先鋒。
所過之處,無數空占名位、欺壓軍戶的衛所軍官被革職查辦,其隱匿的田產、財富被充作軍資。
部分年輕力壯的衛所兵被吸納進忠武軍的體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紀律和餉銀保障,忠誠度迅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