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使麵露難色:“回督師,新式火銃的射速和啞火率已有改善,但距離您要求的‘三千支可靠銃械’,還需時日。
關鍵是這燧石擊發和藥池密閉……還有,合格的精鐵產量跟不上。”
陸錚看著那忙碌而充滿焦灼的匠坊,心中明了。
這不是靠鞭子抽打就能立刻解決的問題,需要的是技術積累和持續的投入。
陸錚拍了拍副使的肩膀:“遇到難題,可多與格物學堂的人商議。不要怕失敗,但要記住,我們最缺的就是時間。”
離開匠坊,夕陽已將天邊染紅。回城的路上,陸錚看到漢中城外的流民安置點,炊煙嫋嫋。
史可法推行的社倉在這裡設立了粥棚,雖然隻是稀粥雜糧,但至少無人餓殍遍野。
一些身體強壯的流民被組織起來,參與官道修繕和水利工程,以工代賑。秩序雖然粗陋,卻透著一股頑強的生機。
臨近城門,正遇到一隊敲著鑼的胥吏在張貼告示,周圍圍了不少百姓。
告示內容是重申清丈田畝後的賦稅標準,並宣布明年將在各府興修若乾大型水利,招募民夫。
“唉,這稅賦雖說比以往清楚,可也不少啊……”一個老者低聲嘟囔。
“知足吧老哥,”旁邊一個商人模樣的人接話,“至少沒了以往那些亂七八糟的攤派。
聽說保寧府那邊,王青天治理下,日子好過多了。隻要陸督師在,這世道總能穩當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就怕北邊的韃子打過來……”又有人憂心道。
百姓的議論聲傳入陸錚耳中,他默默走過。
陸錚知道,自己所有的謀劃——整軍、理財、科技、吏治——最終都指向一個最簡單也最艱難的目標:
讓這些平凡的、為一口飯一碗粥而奔波的人,能活下去,並且看到一點安穩過日子的希望。
回到總督行轅書房時,華燈初上。書案上,已然放著幾份新的文書。
一份是傅宗龍的回信,語氣依舊謹慎,但對聯合整修官道和邊市提議表示了興趣,同意先小規模試行。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另一份則是林汝元從揚州發出的密信,字裡行間透著急切:江南漕運對川陝物資的限製進一步收緊,沈萬金等人家族控製的商行開始壓價收購川鹽,試圖從經濟上扼殺。
最後一份,是周吉遇的山地營從川東邊境傳回的簡報:發現小股可疑人馬試圖滲透,已被驅逐,懷疑與張獻忠殘部有關。
陸錚揉了揉眉心,疲憊感如潮水般湧來。內政、外交、軍事、經濟,千頭萬緒,如同一張巨大的網,而他正處於網的中心。
他推開窗,寒意再次湧入。漢中城的燈火在冬夜中星星點點,與遠方軍營隱約傳來的刁鬥聲交織在一起。
“穩得住嗎?”他問自己。
答案在風中飄蕩,無人回應。但他知道,自己必須穩得住。
為了校場上那些苦練的士兵,為了匠坊裡那些焦頭爛額的工匠,為了田埂邊那架新式水車,也為了城門外那些期盼著安穩日子的平凡麵孔。
他關上窗,坐回書案前,再次拿起了筆。夜,還很長。
……
喜歡大明衛請大家收藏:()大明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