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寧府(川北門戶)
寒風依舊料峭,但保寧府境內的官道兩旁,已有農人趁著午間暖意,清理田埂雜草,修繕溝渠。
陸錚一行輕車簡從,並未事先通知,直接抵達了府城外的王家壩。
保寧知府王遠聞訊,急忙帶人迎出城外,臉上帶著些許惶恐與激動:“督師親臨,下官有失遠迎!”
陸錚擺手製止了他的客套,目光掃過平整的官道和兩旁明顯經過清丈、界碑清晰的田畝。“王知府,不必多禮。本督此行,不看排場,隻看實效。
且去你推行‘社倉貸種’最得力的一處村落看看。”
王遠心領神會,引路至壩上村。村口的社倉糧囤結實,台賬清晰。
陸錚隨機詢問了幾戶正在準備春耕的農戶。
“老人家,今年春耕的種子可有著落?”
老農認得王遠,見陸錚氣度不凡,有些拘謹地回答:“回大老爺的話,有了!年前就從社倉貸了穀種。
是新推廣的‘百日熟’,聽說收成比舊種好哩!等收了糧,再按數歸還就是。”
“可有胥吏額外索要好處?”陸錚追問。
“不曾不曾!”老農連連擺手,“王青天……哦不,王大人管得嚴,沒人敢。”
陸錚微微點頭,王遠治理地方,確實有一套。
他注意到村裡不少人家都在使用龍安產的新式鐵犁和輕便水車,可見新政器物推廣順利。
然而,並非全然和諧。在視察府城工坊區時,陸錚敏銳地發現,幾家原本經營綢緞的作坊顯得有些蕭條。
坊主愁眉苦臉地稟報:“督師明鑒,新政清丈田畝、整頓吏治,小的們拍手稱快。
隻是……以往銷往江南的蜀錦,如今路子幾乎斷了,工坊裡積壓了不少貨,工匠們也快養不活了。”
陸錚心中了然。這是江南經濟封鎖的直接體現。他當即對王遠吩咐:“蜀錦乃川中瑰寶,不能就此沒落。
可嘗試與林汝元大人聯絡,看能否通過鄭廣銘的船隊,另尋海上銷路。
同時,鼓勵工坊轉型,生產更多適合本地及西北邊市需求的棉布、毛氈。”
……
數日後
潼川州以鹽井聞名。陸錚直接來到了最大的富順鹽場。以往,這裡多是官營或由本地大鹽商把持,效率低下,盤剝嚴重。
經過鹽政改革,引入了更多民間資本和新的管理方法,鹽井數量和生產效率都有所提升。
鹽場大使彙報了增產情況,但眉宇間帶著憂色:“督師,產量是上去了,可……江南那邊壓價太狠,我們產出越多,似乎虧得越多?
而且,以往依靠長江水運的路線,如今風險大增。”
陸錚看著井架林立、灶火不息的鹽場,沉吟片刻。
他親自下到一口新開鑿的深井旁,與渾身沾滿鹵水的灶戶交談,詢問他們的工錢和生計。
得知收入比改革前確有增加,但也對銷路充滿憂慮。
“鹽,乃國之重器,亦是民生必需。江南不要,自有要的地方。”
陸錚對隨行的史可法及州官說道,“傳令下去,加大川鹽對陝西、湖廣非敵對區域)乃至雲貴方向的陸路運輸。
降低邊市鹽稅,鼓勵商人販運。同時,鹽場利潤,需拿出固定比例,改善灶戶生活,修繕鹽井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