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第一站,是縣委大院後麵那條曾經最繁華,卻也最顯陳舊的老街。青石板路被歲月磨得光滑,但異常乾淨。兩旁的白牆黛瓦修繕一新,懸掛著統一的、設計古雅的店鋪招牌。
“這裡……我差點認不出來了。”林知意站在街口,眼中滿是驚豔,“以前電線像蜘蛛網,路麵也坑坑窪窪的,現在簡直像走進了某個江南古鎮的景區。”
薑南星笑著指向一家飄著濃鬱咖啡香的店鋪:“看,那是‘舊時光咖啡館’,老板是個返鄉大學生,把祖宅改造了,生意很好。旁邊那家‘繡英坊’,是幾個繡娘一起開的工作室,專門做我們英林的特色刺繡,訂單都接到國外去了。”
她們走進“繡英坊”,裡麵陳列著精美的團扇、屏風、服飾,圖案多是英林的牡丹、茶山、山水,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完美結合。林知意愛不釋手,給北京的朋友和律所的同事挑了好幾件小巧精致的刺繡書簽和絲巾。
“真沒想到,英林的傳統文化能這樣煥發生機。”林知意感慨道,“感覺這座小城的靈魂被喚醒了,而且更加年輕、更加時尚了。”
接著,她們來到了由舊農機廠改造的“英林記憶”文化創意產業園。高大的紅磚廠房、縱橫的鋼鐵廊橋被保留下來,內部卻充滿了藝術與活力。
“這裡以前是‘轟隆隆’的農機廠吧?”林知意站在園區中央的廣場上,環顧著四周的設計師品牌店、獨立書店、藝術畫廊和飄著食物香氣的特色餐廳,臉上寫滿了不可思議,“這改造得太有魄力了!簡直化腐朽為神奇!”
薑南星介紹道:“當初惟清力主保留工業遺跡,注入文化內核,爭議不小。現在看來,這裡不僅成了年輕人最愛來的地方,也帶動了周邊文創產業的發展,成了我們英林的一張新名片。”
小林林對這裡巨大的空間和奇特的建築結構非常感興趣,掙脫了乾媽的手,在王姐的看護下,在廣場上快樂地奔跑,對著一個抽象的鋼鐵雕塑好奇地摸來摸去。
“哥的眼光,一向很超前。”林知意語氣中帶著自豪。
她們在園區裡的“一本時光”書店坐了一會兒。書店由高大的車間改造而成,保留了原始的鋼架結構,陽光從巨大的天窗傾瀉而下,書架高聳入頂,氛圍靜謐而充滿書卷氣。林知意點了一杯咖啡,薑南星要了花茶,小林林則得到了一杯熱牛奶和一小塊蛋糕。
“坐在這裡,感覺時間都慢下來了。”林知意翻看著一本關於英林風物的攝影集,輕聲說,“在北京,很難找到這樣既有格調又讓人徹底放鬆的地方。”
“是啊,發展經濟很重要,但給人留下棲息心靈的空間同樣重要。”薑南星抿了一口茶,目光柔和地看著窗外廣場上嬉戲的兒子。
最後,她們散步到了新建的沿河公園。曾經汙水橫流、垃圾遍地的河岸,如今已是垂柳依依、步道蜿蜒、亭台水榭點綴其間的美麗景觀帶。雖然已是冬季,草木凋零,但河水清澈,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偶爾有水鳥掠過水麵,留下道道漣漪。不少老人在這裡散步、鍛煉,享受著冬日的暖陽。
“這真是……脫胎換骨。”林知意站在親水平台上,深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氣,“我記得小時候這條河又黑又臭,沒人願意靠近。現在居然成了市民公園,還有水鳥!這生態治理的功夫下得太深了。”
薑南星倚著木欄杆,微笑道:“關停汙染企業,修建汙水處理廠,落實河長製……一步步走來,不容易。但看到現在的結果,看到老百姓能在這裡悠閒地享受生活,就覺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這才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慨。林知意仿佛在用腳步重新閱讀一本名為“故鄉”的書,每一頁都寫著“變化”與“新生”。這些具體而微的景象,比任何工作報告都更能觸動她,讓她對周惟清、薑南星以及所有英林建設者的敬意,油然而生,且無比真切。
臨近中午,她們回到了家。周惟清已經回來了,正坐在客廳裡,小林林一進門就撲進爸爸懷裡,興奮地比劃著講述上午的見聞。
“逛完了?感覺如何?”周惟清抱起兒子,笑著問兩位女士。
“哥,除了震撼,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好。”林知意由衷地讚歎,“我覺得英林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非常好的發展路徑,既保留了底蘊,又充滿了活力。你們真的太了不起了!”
周惟清笑了笑,神色一如既往的平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隻是順應時代,做了些應該做的嘗試。”
午餐是王姐和張姐精心準備的家宴,滿滿一桌子菜,大多是林知意從小愛吃的家鄉風味,還有寓意“團團圓圓”的湯圓和“送行餃子接風麵”裡的餃子。
“知意,多吃點。回了北京,想吃這麼地道的家鄉菜可就難了。”薑南星用公筷給林知意夾了一塊她最愛的梅菜扣肉。
“謝謝哥!王姨、張姨,辛苦你們了!這味道,我在北京想都想不來!”林知意滿足地咬了一口,味蕾瞬間被熟悉的鄉味包圍,眼眶竟有些發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飯桌上,話題圍繞著上午的見聞、英林的變化展開,也自然地聊到了林知意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
“惟揚最近有消息嗎?他那邊一切都好吧?”周惟清關切地問起堂弟。
林知意點點頭,臉上泛起溫柔的笑意:“嗯,前兩天剛聯係過,他說一切都好,讓我代他向哥和星姐問好。就是部隊年底任務重,節奏緊張。”
薑南星體貼地說:“你們倆都忙,一個在天南,一個在海北,更要互相體諒,多溝通。感情啊,再忙也不能疏於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