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在藩屬國的進貢熱潮下,原本因災略顯沉悶的氛圍有了一絲活躍。那些來自南詔國的翡翠玉石、精美刺繡與馥鬱香料,還有烏桓國膘肥體壯的駿馬、厚實獸皮和香醇奶製品,讓都城沉浸在一片彆樣的熱鬨之中。然而,正如平靜湖麵下可能暗藏洶湧,在這看似和諧的進貢背後,一場爭端正悄然醞釀。
起初,爭端源於貢品的分配問題。大魏朝堂上,大臣們就如何合理分配藩屬國的進貢物品各執一詞。禮部尚書率先站出來,清了清嗓子,一臉嚴肅地說道:“陛下,依臣之見,南詔國的翡翠玉石和手工刺繡,皆是稀世珍寶,理應優先用於皇宮的修繕與裝飾,如此方能彰顯我大魏的皇家威嚴,讓藩屬國知曉我大魏對他們誠意的珍視。”他一邊說著,一邊微微抬起下巴,眼中閃爍著對皇家體麵的執著,仿佛那些翡翠與刺繡已經裝點在了皇宮的牆壁上,熠熠生輝。
李天澤坐在龍椅上,靜靜地聽著,心中暗自思忖:皇家威嚴確實不可小覷,藩屬國朝貢,皇宮的氣派關乎大魏的顏麵,若太過寒酸,難免讓他國輕視。但此刻,大魏剛經曆天災,百姓流離失所,民生亦是重中之重,著實難以抉擇。
但戶部尚書卻皺著眉頭,滿臉不讚同:“尚書大人,此言差矣。當下大魏正處於災後重建的關鍵時期,百姓生活困苦,急需物資援助。烏桓國的駿馬可用於運輸重建材料,獸皮能為百姓製作保暖衣物,奶製品則能補充大家的營養。這些貢品用於民生,才是當務之急,至於皇宮的裝飾,可從長計議。”戶部尚書言辭懇切,雙手微微顫抖,似乎在強調民生問題刻不容緩,每一個字都帶著對百姓的深切關懷。
兩位尚書的爭論,如同點燃了導火索,朝堂上瞬間炸開了鍋。其他大臣們紛紛加入戰團,有的支持禮部尚書,認為皇家威嚴不可忽視;有的則力挺戶部尚書,覺得百姓福祉才是重中之重。“這皇宮乃是大魏的象征,若不精心修繕裝飾,如何展現我大魏的大國風範?日後藩屬國來朝,見我皇宮破敗,成何體統?”一位支持禮部尚書的大臣激動地揮舞著手臂,聲音尖銳,仿佛已經看到了大魏因皇宮簡陋而被藩屬國輕視的場景。
“哼,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沒有百姓的安居樂業,談何大國風範?若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即便皇宮再華麗,又有何用?”反駁的大臣也不甘示弱,氣得滿臉通紅,眼睛瞪得如同銅鈴,對前者的觀點嗤之以鼻。
太子李軒靜靜地聽著大臣們的爭論,眉頭緊鎖,神色凝重。他深知,這不僅僅是貢品分配的問題,更關乎大魏的未來走向,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諸多隱患。“諸位愛卿,皆稍安勿躁。”李軒終於開口,聲音沉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間讓朝堂安靜了下來。“父皇,兒臣以為,貢品分配需兼顧皇家威嚴與百姓需求。皇宮修繕固然重要,但百姓的生活保障亦不可忽視。或許我們可以將部分翡翠玉石和刺繡用於皇宮關鍵區域的裝飾,以彰顯皇家體麵;同時,將大部分實用貢品,如駿馬、獸皮和奶製品,優先分配到受災嚴重的地區,解百姓燃眉之急。”李軒條理清晰地闡述著自己的想法,眼神堅定,在朝堂上掃視一圈,希望能得到眾人的認同。
李天澤聽著太子的提議,心中不禁讚賞:軒兒這孩子,心思縝密,懂得權衡利弊。如此安排,既能顧及皇家威嚴,又能安撫百姓,倒不失為一個良策。想到此,他微微點頭,眼中露出一絲讚許:“太子所言,甚合朕意。此事就依太子的建議去辦。”有了皇帝的定奪,這場關於貢品分配的爭論暫時落下帷幕,可誰也沒想到,這僅僅是爭端的開始。
隨著貢品陸續運往各地,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在一些受災地區,官員們在發放烏桓國的獸皮和奶製品時,出現了貪汙腐敗現象。“這可真是豈有此理!”一位受災百姓憤怒地揮舞著手中少得可憐的獸皮,大聲咒罵道,“烏桓國好心送來的東西,都被那些貪官給吞了!我們老百姓本指望著這些能熬過這個冬天,現在可好,都便宜了那些蛀蟲!”百姓們聚集在一起,滿臉憤慨,他們的眼睛裡燃燒著怒火,仿佛要將那些貪官汙吏燒成灰燼。
消息傳到都城,朝堂上下一片嘩然。“陛下,如此惡行,若不嚴懲,何以平民憤?又何以對藩屬國交代?”一位禦史站出來,義憤填膺地說道,他的身體因憤怒而微微顫抖,雙手緊握拳頭,對貪官的行徑深惡痛絕。
李天澤聽聞此事,心中的怒火“噌”地一下冒了起來,臉上瞬間陰沉下來,怒目圓睜:這些貪官,竟在這節骨眼上,為了一己私利,做出這等喪儘天良之事!不僅寒了百姓的心,還讓大魏在藩屬國麵前顏麵掃地。朕定要嚴懲,以正國法,給百姓和藩屬國一個交代。“即刻嚴查此事,但凡涉及貪汙的官員,不論官職大小,一律嚴懲不貸!務必給百姓和藩屬國一個交代。”皇帝的聲音猶如雷霆,在朝堂上回響,震得大臣們心中一顫,可見其憤怒之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大魏忙於處理內部貪汙問題時,藩屬國那邊也出現了狀況。南詔國使者聽聞大魏在分配他們的貢品時,將大部分實用物資優先給了烏桓國進貢物品所針對的民生方向,而對南詔國的貢品有所“冷落”,心中頗為不滿。“我南詔國千裡迢迢送來珍貴貢品,本是一片赤誠之心,如今卻被如此對待,實在難以理解。”南詔國使者在驛館中,滿臉不悅地對大魏負責接待的官員說道,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抱怨,眼神中透露出失望。
負責接待的官員連忙解釋:“使者大人切勿誤會,我大魏對貴國的誠意萬分感激。隻是當下國情特殊,民生艱難,故在貢品使用上有所側重。但南詔國的珍貴禮物,我大魏定會妥善安排,用於彰顯皇家威嚴與文化傳承之處。”官員一邊說著,一邊小心翼翼地觀察著使者的臉色,生怕一個不小心,惹得使者更加不悅。
然而,南詔國使者心中的不滿並未完全消除。“即便如此,也該提前與我等商議。如此擅自決定,讓我等回去如何向國王交代?”使者皺著眉頭,語氣依舊強硬,仿佛在維護南詔國的尊嚴。
此事再度傳到朝堂,大臣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討論。“這南詔國使者,未免有些小題大做。我大魏如此安排,也是為了國家大局著想,他們怎可如此計較?”一位武將滿臉不屑地說道,他大大咧咧地站在朝堂上,雙手抱胸,對南詔國使者的態度十分不以為然。
“話不能這麼說。”一位文官反駁道,“藩屬國進貢,本就看重情誼與尊重。我們在貢品分配上,雖有苦衷,但未與他們充分溝通,確實有失妥當。如今當務之急,是如何安撫南詔國使者,避免影響兩國關係。”文官言辭懇切,目光中透露出對國際關係的謹慎態度,希望能妥善解決這場因溝通不暢引發的爭端。
太子李軒沉思片刻後,說道:“父皇,兒臣願親自前往驛館,向南詔國使者解釋清楚,並承諾會合理安排他們的貢品,同時送上我大魏的一份謝禮,以表誠意。”李軒眼神堅定,主動請纓,希望能化解這場一觸即發的外交危機。
李天澤看著太子,眼中滿是信任,心中暗暗欣慰:軒兒自曆練歸來,愈發沉穩有擔當。此事交給他,朕放心。“好,軒兒,此事就交由你去辦。務必處理妥當,維護好大魏與藩屬國的關係。”
李軒來到驛館,見到南詔國使者後,先是行了一個隆重的禮節,然後誠懇地說道:“使者大人,此次貢品分配事宜,確是我大魏考慮不周,未及時與貴國溝通,還望大人海涵。大魏對南詔國的情誼萬分珍視,您送來的每一份禮物,我們都視若珍寶。接下來,我們定會合理安排,將南詔國的文化瑰寶展示在大魏的重要場所,讓兩國文化相互交融,源遠流長。同時,我大魏也準備了一份薄禮,以表歉意。”李軒言辭真誠,態度謙遜,每一句話都說到了南詔國使者的心坎裡。
南詔國使者聽後,臉色逐漸緩和,微微點頭:“太子殿下親自前來解釋,足見大魏的誠意。此事就暫且放下,希望日後大魏在處理與藩屬國事務時,能多些溝通,少些誤會。”使者的語氣雖然依舊帶著一絲嚴肅,但眼神中已不再有先前的不滿。
經過太子李軒的努力,這場進貢爭端終於暫時平息。但此次事件,也讓大魏朝堂深刻認識到,在與藩屬國的交往中,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引發波瀾。未來,大魏在處理國際關係時,又將如何避免類似爭端,維護與藩屬國的友好關係?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大魏又將走向何方?這一切,都充滿了未知,而大魏的天空,依舊在見證著這個國家在應對各種挑戰時,不斷前行的身影。
喜歡大魏風雲之千秋帝業請大家收藏:()大魏風雲之千秋帝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