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場技術交鋒約在數日後。
何強沒閒著,這幾天他像魔怔了似的,一頭紮進了虛擬世界。cu)虛擬方案”被拉出來反複打磨。
這玩意兒原本是給“天樞”終端做能量管理的子模塊,現在得加點猛料。
他重點強化了那些跟對方丟的芯片功能對得上的部分。
低功耗下的閃電喚醒、多傳感器數據揉吧揉吧一起處理,還有特定加密算法的硬件加速。
屏幕上,代碼像被打了雞血似的往下衝。
何強的指尖在鍵盤上飛舞,眼裡跳動著算法和架構的光芒,那不是光彩,是未來技術的縮影。
他模擬對方可能拋來的各種難題,預設了幾套應對方案。
從算法細節到架構挑選,從省電門道到安全防護,每個關節都擰緊了,不留一絲縫隙。
那台二手筆記本也被他裡裡外外加固了一遍,裝了好幾層虛擬隔離和反追蹤程序,確保線上的屁話一句都不會泄露。
萬事俱備。
何強瞄了眼鐘,離約定時間還有五分鐘。
他握了握拳頭,又慢慢鬆開,深吸一口氣,眼神裡透出銳利的光。
這不光是“天樞”能不能成的關鍵一戰,也是他這個超時代工程師的頭一回露臉。
時間到了。
書房裡,何強戴上耳機,連上一個拐彎抹角、層層加密的匿名網絡平台。
屏幕黑黢黢的,隻有幾條音頻波紋跳動著,顯示連接正常。
“何先生,謝了,挺準時的。”
一個電子合成的聲音響起,聽不出男女,隻有微弱的審慎藏在裡麵。
“客氣。我對你們那點破事也挺好奇的。”
何強同樣用變聲軟件回過去,語氣像一塊石頭,沒啥起伏。
沒廢話,對方直接切入正題。
“根據你之前的那個草圖,我們覺得想法有點意思。
但實際用起來,碰到幾個坎,想請你指點一二。”
緊跟著,第一個問題砸過來,直奔低功耗設計裡最要命的矛盾——性能和功耗怎麼平衡?
要求苛刻到變態,納瓦級的待機功耗下,毫秒內得喚醒處理複雜任務。
這問題有多變態?
擱十幾年後,這都算得上芯片設計的世界級難題。
何強嘴角撇了撇,幅度小到可以忽略。
黑暗裡,音頻波紋跳動得跟心臟似的。
他心裡清楚,這是對麵在摸他的底。
但他一點沒慌,聲音沉下去,穩得一批:“納瓦級待機功耗和毫秒級喚醒?
又不是不能一起搞。
關鍵在於用非對稱多核架構,再加上事件驅動的細粒度電源門控技術。
睡覺的時候,就留一個特省電的‘哨兵核心’在那聽動靜、看看表,其他核心跟外設統統斷電。
一有喚醒信號,‘哨兵核心’直接用提前裝好的微碼。
把管事的那個核心集群和必要的總線激活,跳過那些慢吞吞的係統引導,嗖一下就響應了。”
他不光把核心思路講透了,還順帶扯遠了點,說了怎麼用動態電壓頻率調整dvfs)和自適應體偏壓技術,根據任務輕重再摳點功耗。
他這套說辭,邏輯嚴密,理論基礎紮實,而且明顯甩了現在市麵上的芯片設計好幾條街。
屏幕那邊的音頻波紋僵了幾秒,像是被何強的技術砸懵了。
沉默了一會兒,估摸著在消化信息。
“……非對稱多核……事件驅動電源門控……這想法……確實新鮮。”
對方的聲音少了幾分小心翼翼,多了幾分凝重。
“那,多傳感器數據融合處理,實時性和精度怎麼搞?
尤其是在噪音大的地方,低延遲的同時,怎麼把那些雜信號過濾掉,還能把有用的特征抓出來?”
對麵又扔過來一個燙手山芋,這回是信號處理和算法的事。
何強指尖在鍵盤上輕點了幾下,聲音清脆。
他笑了笑,不緊不慢地說:“噪音大的時候搞數據融合,傳統的什麼卡爾曼濾波、粒子濾波,效果有限,計算量還大。
我推薦用基於深度學習的自適應濾波算法,再配上硬件上的脈衝神經網絡snn)加速器。
snn對噪音天生抵抗力強,還巨省電,最適合處理那種實時、帶毛刺、帶乾擾的傳感器數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