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目標後,何強的行動精準如手術刀。
2006年夏末,他悄然披上了“天樞”精心偽造的全新身份外衣——“dr.he”,一位擁有麻省理工雙博士學位、專注於偏遠地區地質構造與海洋生態交叉研究的華裔科學家,同時也是新注冊的“泛太平洋地質與海洋環境研究基金會”首席代表。
這個身份背景複雜、履曆光鮮、資金來源“清晰”——基金會據稱獲得了某科技新貴的巨額匿名捐贈。足以騙過任何常規層麵的背景調查。
一架噴塗著基金會簡潔ogo的灣流g550起飛了,跨越太平洋,降落在距離目標海域最近的小型島國機場。
那裡,一艘裝備了各種“先進科考設備”的深海科考遊艇已在碼頭等候。
接下來兩周,何強完成了他的“起源島”勘探之旅。
白天,何強是個標準科學家形象。
他穿著白色防曬考察服,戴著寬簷帽和墨鏡,站在遊艇甲板上,手持高倍望遠鏡,仔細觀察“風暴眼”主島的海岸線、植被分布和火山地貌。
他指揮船員放下小型采樣艇,登陸沙灘或礁石區域,采集“岩石和生物樣本”,用偽裝成生態監測裝置的無人機對島嶼上空進行“環境監測”。
“這座島的構造非常理想,”何強對著錄音設備平靜地說道,眼神卻閃爍著掩不住的興奮,“火山早已休眠,但內部空間保存完好。”
他的手指輕輕敲擊船舷,似乎已經在盤算著什麼。從碼頭上看,這不過是又一次枯燥的科學考察。
夜幕降臨後,真正的行動才開始。
遊艇月池中,數個外形如同深海鰩魚的小型水下潛航器被無聲釋放。
這些由老馬在外圍車間精密加工、何強親自組裝的auv,如夜行生物般潛入數百米深的海底,探測島嶼周邊海床地質、洋流數據,甚至火山內部冷卻熔岩管道的結構。
高精度聲納穿透厚重海水和岩層,繪製詳細海底地形圖;地磁探測儀記錄異常磁場分布;激光雷達掃描儀以毫米級精度構建火山內部天然空腔的三維模型。
所有數據通過加密水聲通訊鏈路,實時傳輸回遊艇上的“天樞”v1.0移動終端。
何強在電磁屏蔽的船艙“臨時辦公室”裡,雙眼發亮地站在全息投影前。
在“嫦娥算法”的全球數據分析和“核心推演”功能輔助下,一個宏偉藍圖正在他腦海中成型。
“這裡,”何強手指在火山腹部最大空腔點了一下,“將是能源核心區。預留給未來的。”
他手指不斷滑動,標記出層層遞進的功能區:高度保密的生物實驗室和核心研發中心;再上是自動化製造車間、物資儲備庫、信息中心和人員生活區。
每層都賦予獨立維生係統和防禦體係。
“海底隧道從這個方位延伸,”他指向一條從主體結構延伸到深不可測海溝的路線,“連接未來的海水提氘工廠和潛航器出入口。”
地麵隻會保留一個小型氣象觀測站和簡易碼頭,僅作最低限度偽裝。
一個如堡壘般的科技基地雛形,已在何強的意識和“天樞”的虛擬空間中栩栩如生。
調查結束的第三天,何強將首次與瑙魯政府代表見麵。
“dr.he,歡迎來到瑙魯共和國。”國家資源部部長馬庫斯·雷伊笑容滿麵地與何強握手,“您對我們的風暴眼有什麼特彆興趣?”
何強微笑,心中卻警覺起來。
馬庫斯的西裝雖然陳舊,但他的英語和談吐絕非一般島國官員,更像是受過西方精英教育的政治人物。
“我們基金會有意在這裡建立長期海洋科學研究站,”何強平靜地說,“我們認為這座島嶼的獨特地質構造和生態係統,是研究太平洋火山活動與氣候變化關係的理想地點。”
馬庫斯眼中閃過一絲審視,“恕我直言,dr.he,像您這樣的基金會我見過不少。他們大多對我們的磷酸鹽礦更感興趣,或者…”他停頓了一下,“對建立某種特殊設施有興趣。”
何強臉色不變,內心卻翻起波瀾。這位瑙魯官員顯然比預想的更為敏銳。
“我理解您的疑慮,”何強從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這是我們完整的研究計劃,包括環境影響評估和對瑙魯本地科研人員的培訓項目。”
文件厚達上百頁,是天樞精心編造的完美偽裝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