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08年2月中旬,核心實驗區內,精密儀器低鳴,指示燈閃爍。
何強站在中央,環顧四周。
一個月的高強度訓練,讓他身體已達正常人類的極限。
但他依然感到不夠,遠遠不夠。
“您的身體狀態評估報告已生成。”
嫦娥的聲音不帶一絲波瀾。
全息屏幕投射出具體的數據:肌肉密度、神經反應速度、腦部活性區域分布……
每一項都標注著“接近或達到人類極限值”。
“垃圾數據。”何強手掌按在控製台上,聲音帶著一絲不屑。“普通人的極限?”
“爸爸!您的身體狀態已達到可以支持神經接口植入手術的條件。”
嫦娥走到何強身邊,“建議開始神經接口設計階段。”
何強點頭帶著一種近乎偏執的渴望。
“開始第二階段——靈魂橋梁。”
主控室的燈光隨即轉為柔和的藍色,中央投影台上出現了一個高度複雜的三維人腦模型,
特定區域被標記為鮮紅色。
“說說你的想法,需要怎樣的接口?”何強摸了摸鼻子道。
嫦娥的電子眼閃爍著數據流,迅速回應:
“基於您的需求,接口必須達成三個核心指標;
一、超高帶寬,實現思維與‘天樞’係統的高速數據交換;
二、超低延遲,確保反應時間最小化;
三、絕對生物兼容性,避免排異反應和組織損傷。”
“常規技術根本無法滿足這些要求。”
何強雙手撐著控製台邊緣,指節泛白,“我們需要重新定義神經接口的概念。”
三天後,實驗區深處。
何強整整72小時沒有合眼,眼眶深陷,布滿血絲。
桌麵上散落著數十塊廢棄的電路原型和材料樣本。
“第十七次設計失敗。”他揉了揉太陽穴,疲憊如同潮水般湧來。
“傳統電極在高帶寬傳輸時會產生明顯發熱,無法長期植入人體。”
嫦娥遞上一杯特製營養液,藍色液體散發著令人作嘔的氣味。
“根據您的腦部掃描和我的分析,建議采用碳基材料路線。”
何強接過杯子,沒有猶豫,仰頭一口氣灌下那粘稠惡心的液體,整張臉瞬間擰在了一起。
“你確定不能加點糖?”
“任何添加劑都會影響核心成分的活性。”嫦娥冷酷拒絕,不留餘地。
何強擦了擦嘴角,皺眉盯著全息投影中的材料分子結構。
“碳基材料……”他突然眼前一亮,像是抓住了一線生機,“你是說碳納米管和石墨烯?”
“正確。這類材料具有極佳的導電性、生物兼容性和機械柔韌性。
經過特殊表麵修飾後,可大幅降低排異風險。”
何強猛地站起身,在實驗室中來回踱步,大腦以驚人的速度運轉。
“單純的電極設計太原始了!我們需要徹底改變思路。”
他停下腳步,雙眼燃起炙熱的光芒,“將信號傳輸從電子轉向光子!”
“光子傳輸?”嫦娥歪頭,這是她最近學會的表示思考的人類動作,顯得有些笨拙。
“沒錯!”
何強激動地一揮手,仿佛看到了勝利的彼岸。
“我們設計一個複合係統:以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為基礎的柔性電極陣列,捕捉腦電信號;
然後通過微型光電轉換模塊,將電信號轉化為光信號;
再用超細柔性光纖束高速傳輸到皮下信號處理單元!”
嫦娥站在原地,電子眼閃爍頻率加快,正在高速運算。
“理論可行。光信號傳輸可實現更高帶寬,同時避免電磁乾擾和發熱問題。
但技術難度極高。”
何強笑了,這是幾天來第一次笑容,苦澀而堅定。“難度越高,越值得挑戰不是嗎?”
接下來的兩周,何強完全沉浸在材料研發中。
起源島地下基地的尖端材料實驗室日夜不停地運轉。
“推演、物質融合分解”功能全力開啟,以超高精度合成特殊碳納米複合材料。
金屬機械臂在超淨間內精確操作,每一根納米管的排列都經過精確計算。
何強時常一站就是幾個小時,隻為調整一個微小參數。
全身肌肉都因長時間保持姿勢而酸痛顫抖。
第十七天清晨,何強捧著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柔性透明薄膜,激動得手都在微微顫抖。
“成功了!第一代神經電極陣列樣品!”
嫦娥檢測了樣品數據,電子眼閃爍著代表讚同。
“導電性超出預期17.3,生物兼容性測試顯示排異概率低於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