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強視線鎖定在全息投影台上,緩緩旋轉的星際飛船設計圖。
“鯤鵬號”——這個名字代表了他邁向星海的第一步。
“主推進係統模擬結果如何?”何強沉聲問道。
嫦娥站在他身旁,雙手輕輕展開,指尖間數據流如瀑布般傾瀉而下。
“兩座小型化聚變反應堆的推力輸出穩定性達到99.7,遠超設計標準。”
何強點頭,手指在空中劃過,全息圖旋轉到飛船後部。“霍爾推進器陣列呢?”
“32組霍爾推進器與16組等離子體推進器完美協同,
可實現亞光速20的巡航速度,姿態調整精度達到0.0001弧度。”
嫦娥的回答的很迅速。
何強雙眼微眯,思維飛速運轉。
他感覺自己的思考速度又提升了一個台階,這是近期腦域開發帶來的直接益處。
“加入那個實驗性的光粒子推進器。”
嫦娥眨了眨眼:“爸爸,光粒子推進技術尚處於理論階段,實際穩定性隻有67。”
“我知道。”何強抬起頭。
“但預留這個接口很重要。
一旦技術成熟,它將成為速度翻倍的關鍵。
科學就是從不斷嘗試中突破不是嗎?”
嫦娥輕輕頷首,指尖輕點,在飛船設計圖上增添了一個閃爍的紅色區域。
“能源冗餘係統?”
“五十塊核電池pus版分布在飛船關鍵部位。
即使兩座聚變堆同時失效,仍能維持基本係統運行190天。”
何強滿意地點頭,隨後走到另一個工作台前。
上麵擺放著一塊散發著微藍光澤的金屬片——“星塵合金”樣本。
“材料檢測報告。”
嫦娥立刻調出數據:“星塵合金綜合性能指數達到理論值的94.2,
比上周提升了1.2個百分點。
耐高溫性能突出,太陽表麵溫度下仍能保持結構完整;
抗輻射能力較預期高出12;韌性與硬度平衡優異。”
何強拿起那塊金屬輕輕掂量,這種從太空隕石中提取的特種材料,
將成為“鯤鵬號”的骨架。
“主體結構采用這種合金,但核心艙、推進係統外殼和駕駛艙需要加倍增強。”
“已按要求在設計中調整。”
嫦娥調出新的剖麵圖,“這些關鍵部位的防護層厚度增加了30,
並采用了特殊的多層結構設計。”
何強手指在全息投影上的飛船外殼輕輕滑過。“防禦係統。”
圖像立刻切換,展示出一個藍色的能量場包裹著整艘飛船。
“基於我們的引力研究成果,反引力能量防護場可偏轉90的微型隕石,
並能抵禦宇宙射線。物理裝甲采用五層複合結構,
可應對直徑不超過10米的隕石碎片直接撞擊。”
“武器係統?”
“按照您的指示,預留了12個標準化武器掛載點。”
嫦娥在船體表麵標出閃爍的黃點,
“具體武器係統等飛船主體完成後再進行設計集成。”
何強滿意地看著逐漸完善的設計圖,轉向功能模塊部分。
“生命維持係統的冗餘度如何?”
“三套獨立的生命維持係統,采用了閉環生態設計。
空氣循環、水資源循環和食物生產都有自我維持能力。
理論上可支持15到30人的小隊無補給星際旅行15年。”
“深空探測與通訊係統?”
“探測範圍達到100光年,精度足以辨識類地行星;
通訊係統包含常規電磁波、引力波和量子糾纏三重保障,保證與地球的穩定聯係。”
何強眉頭微蹙:“量子糾纏通訊的穩定性還不夠。”
“已經考慮到這點。”嫦娥解釋道,
“通訊核心配置了三套量子糾纏對,每套包含1024對量子比特。
即使有部分退相乾,仍能維持基本通訊功能。”
“資源處理單元呢?”
嫦娥調出飛船下部的詳細結構圖:
“自動化采礦與資源處理單元是對開拓者技術的全麵升級。
配備了12台多功能采礦機器人和4座微型冶煉廠,
可以在太空環境下采集、處理小行星資源。”
“機庫容量?”
“大型機庫可容納2000台工程機器人,滿足飛船自我維護和外部作業需求。”
何強再次環視整個設計圖,陷入沉思。
這艘多功能星際飛船凝聚了他所有的智慧與技術積累,
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反複推敲,每一個係統都力求完美。
天樞v3的量子核心正在高速運轉,對整個設計進行最後的理論驗證和優化。
嫦娥站在一旁,靜靜等待著何強的指示。
“模擬結果顯示,按當前設計參數,
鯤鵬號的理論性能超出最初目標17.3。”嫦娥補充道。
何強沒有立即回應,而是慢慢閉上眼睛。
他感到一陣輕微的眩暈,這是連續高強度思維活動帶來的副作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爸爸,您的腦波活動異常活躍。”
嫦娥關切地說,“建議休息一下。”
何強睜開眼,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