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核心性能指標再提升百分之十五。”
何強站在起源島海底基地的祝融戰機專項研發中心,望著麵前的全息投影。
全息投影中,一架暗金色戰機的三維模型旋轉著,數十條技術參數在其周圍流動。
每一項都遠超地球現有航空科技的極限。
“爸爸,按照現有技術條件,這已經超出理論極限了。”
嫦娥的聲音透著猶豫,“我已計算出上千種可能的失敗情況。我們需要更務實的指標。”
何強搖頭:“在宇宙中,我們將麵對的敵人技術水平可能領先我們數千年。
必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星際獵鷹,而不僅僅是一個高級玩具。”
沃爾科夫皺著眉走上前。
這位曾經打造過無數軍事奇跡的工程師,第一次感到了不確定性。
“常規亞光速巡航速度不低於0.02c,短時爆發速度可達0.05c;
裝備能夠穿透至少二代神體防禦的單點高能武器;
99.9的電磁環境抗乾擾能力;
雷達反射截麵小於0.001平方米……
“他逐條念出,“這些指標已經遠超現有航空航天理論的極限值。
我們甚至沒有測試設備能驗證這些性能。”
何強轉向沃爾科夫:“亞曆山大,當年你在西伯利亞秘密基地設計
第一代超音速截擊機時,你的導師告訴你什麼?”
沃爾科夫回憶道:“他說...不可能隻存在於還未嘗試的人心中。”
“正是如此。極限是用來突破的。
我們不是在建造一架戰鬥機,我們是在創造一把足以撬動星際戰場格局的。”
沃爾科夫挺直腰板:“我會讓祝融成為宇宙中最鋒利的矛。
隻是...“他猶豫了一下,“這需要比原計劃更多的失敗,更多的嘗試,可能還需要犧牲。”
何強點頭:“那就失敗,直到成功。資源無限供應。”
研發中心的氣氛瞬間緊繃,數十名全球頂尖的科學家都感受到了那股來自領導者的決心。
何強離開後,研發中心立刻投入了工作狀態。
動力係統實驗區,李文博教授和他的團隊已經連續工作三十二小時。
實驗室牆上貼滿了失敗記錄表,三十六次磁場崩潰,
最嚴重的一次險些摧毀整個實驗區,造成三名研究員輕傷。
李教授站在實驗台前,手指微微顫抖。
他原本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研究可控核聚變已有二十年,
卻從未見過如此苛刻的指標要求。
這已經不是科學研究,而是與自然法則的對抗。
“再次調整磁場約束算法,將波動係數降低到百萬分之一以下!”
李教授大喊著。
第三十七次實驗,他內心已不抱太大希望。
一位年輕研究員走到李教授身邊:
“教授,也許我們應該告訴何強,這個技術路線根本不可行。我們需要更現實的方案。”
李教授望向窗外的深海:“你知道嗎?我加入乾坤之域之前。
最大的夢想是在有生之年見證可控核聚變的實用化。
現在何強給了我機會,不僅見證它,還參與創造它...
即使失敗一百次、一千次!我也不會放棄。”
年輕人沉默了,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實驗再次開始。
隨著參數的輸入,球形裝置開始發出振動,藍色能量紋路逐漸轉為白色。
“能量讀數正在攀升!”
“磁場穩定性保持在可接受範圍內!”
“核心溫度已超過十萬度!但約束仍然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