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微號”星艦駛離火星軌道,航向鎖定木星係統。
艦橋上,三位神啟者凝視前方星空,神情嚴肅,帶著對未知的探求。
維斯教授白發蒼蒼,弓著背在引力波探測器前忙碌。
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因基因強化,精力充沛,雙手在控製台上飛速操作,目光緊盯數據流。
“有發現!”維斯教授突然直起腰,聲音顫抖。
“小行星帶外側引力異常,頻率與我的高維弦理論預測值高度匹配!”
沃爾科夫走到他身旁,目光落在數據流上:“確定不是探測器故障?”
“絕對不是。”
維斯回答,“這種波動特征隻能來自特殊空間結構。
我想我們可能找到了高維空間折疊的第一個實證!”
與此同時,李穎在生物實驗室內分析宇宙塵埃。
顯微鏡下,一些古老的有機大分子結構讓她驚歎。
“這些分子至少有四十億年曆史,”她對記錄儀說道,“但它們的組織方式顯示出非隨機特性。這可能是早期宇宙生命的種子!”
三周後,“太微號”進入木星引力範圍。
所有人都被眼前景象震撼——氣態行星占據大半視野,表麵條紋雲層翻滾不息,大紅斑占據視野,威壓迫人。
“木星磁場強度超出預期17,”常曦冷靜報告,“護盾能量消耗增加,導航係統受到乾擾。”
沃爾科夫看著數據:“木星輻射帶強度足以讓普通飛船在數小時內徹底癱瘓。開啟第二層護盾。”
艦橋上,科研團隊圍在星圖前討論。
“木衛二歐羅巴表麵覆蓋冰層,內部可能有液態海洋,資源開發難度高。”
“木衛三加尼米德體積大但重力也大,機器設備工作效率會大幅下降。”
“木衛四卡利斯托太遠,往返運輸成本高。”
沃爾科夫指向最內側的衛星:“木衛一。環境惡劣,但距離木星最近,軌道速度快,且表麵活火山提供了豐富能量潛力。”
“但艾歐環境嚴酷!”
一位科學家反對,“表麵溫度從零下150度到正450度變化劇烈,硫磺火山隨時噴發,輻射強度足以燒穿普通合金!”
沃爾科夫神色興奮:“越是極端環境,越能測試我們技術的極限。”
“有更重要的理由。”
常曦投影打斷討論,“剛完成的物質掃描顯示,艾歐地表下約三百米處存在大量與暗鐵成分高度相似的物質信號。”
這句話讓艦橋瞬間安靜。
“確認數據!”沃爾科夫命令道。
“已三次複核,誤差小於0.7。”
常曦回答,“可以95以上的把握確認那裡存在暗鐵礦脈。”
決定做出。
兩天後,第一批“開拓者火山盾構型”機器人從“太微號”彈射艙中發射,直奔艾歐表麵。
這些特製機器人外表覆蓋厚特種陶瓷隔熱層和鉛基輻射屏蔽層,專為極端環境設計。
沃爾科夫在指揮室內監控每台機器的狀態。
屏幕上,艾歐表麵硫磺與黑色岩石交織,熔岩不時從火山口噴湧。
機器人在惡劣環境中緩慢推進。
“七號機溫度過高,冷卻係統已到極限!”
“十二號機被噴發物擊中,外殼損壞30!”
“警告,區域b突發強輻射脈衝,五台機器人信號丟失!”
沃爾科夫麵無表情,繼續發出命令:“調整剩餘單位路線,避開活躍區域。”
第三天深夜,沃爾科夫在休息艙休息,突然被急促通訊鈴聲驚醒。
“教授!鑽探成功!”通訊器那端傳來興奮聲音,“我們找到了!”
十分鐘後,沃爾科夫站在實驗室中,手捧拳頭大小的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