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殿內的檀香早已燃儘,空氣中彌漫著爭執的火藥味。李世民坐在龍椅上,眉頭擰成了死結,看著殿下吵得麵紅耳赤的大臣,隻覺得太陽穴突突直跳。朝堂之上,一場關於“東征”與“西進”的爭論已持續了三個時辰,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誰也無法說服誰。
“陛下!西突厥賀魯叛亂未平,若此時抽調兵力東征倭國,恐會讓叛軍有機可乘!一旦賀魯攻占安西四鎮,大唐與西域的通商通道就會被切斷,損失不可估量!”戶部尚書崔知溫上前一步,語氣急切。他出身關東世家,家族商隊多在倭國經商,若是東征爆發戰爭,家族利益必將遭受重創——這也是關東世家集體支持西進的核心原因。
站在他對麵的隴右世家代表、兵部尚書李績立即反駁:“崔大人此言差矣!西突厥已被我均逼入絕境,隻能龜縮在草原深處,根本無力進攻。反觀倭國,竟敢襲擊我大唐商隊,殺害大唐子民,此乃對大唐威嚴的公然挑釁!若是不加以懲戒,日後南洋諸國定會效仿,大唐的海外利益將蕩然無存!”
李績的話,得到了皇室成員與隴右世家大臣的一致附和。皇子李佑上前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東征勢在必行。倭國弱小,隻需少量兵力便可平定,不會耽誤西進;且我皇室商隊與隴右世家商隊多在南洋,東征對其影響甚微,反而能通過平定倭國,掌控其銀礦,充實國庫。”
“殿下說得輕巧!”崔知溫冷哼一聲,“我關東世家商隊在倭國經營許久,若是爆發戰爭,商隊成員的性命與貨物安全如何保障?據臣所知,已有不少關東商隊傳回消息,稱倭國境內局勢緊張,倭人對大唐商人敵意漸濃。此時東征,無異於將我關東子弟推入火海!”
雙方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李世民揉了揉眉心,心中也滿是糾結——西進能徹底平定西突厥,穩固大唐西部邊疆;東征則能懲戒倭國,開拓海外疆土,還能借機削弱關東世家勢力。可若是同時雙線作戰,大唐的兵力與糧草恐難支撐;若是隻選其一,又會得罪其中一方勢力。
就在這時,內侍匆匆走進殿內,雙手捧著一封密封的書信,躬身說道:“陛下,倭國傳來裴安將軍的急信!”
“快呈上來!”李世民眼中閃過一絲光亮,連忙接過書信。殿內的大臣也瞬間安靜下來,目光齊刷刷地落在李世民手中的書信上——所有人都清楚,裴安作為大唐在倭國的唯一眼線,他的消息將直接決定朝堂的決策。
李世民快速瀏覽著書信,臉上的愁雲漸漸散去,嘴角甚至露出了一絲笑容。他將書信遞給長孫無忌,說道:“諸位都看看吧。裴安在信中說,倭國戰力低下,隻需三萬至五萬唐軍登陸,便可一舉平定,絕不會耽誤西進;且據他探查,關東世家在倭國的商隊,已遭到倭國大名的襲擊,多名商隊成員被殺,貨物被洗劫一空。”
長孫無忌接過書信,快速傳閱給其他大臣。崔知溫等關東世家大臣看到“商隊遭襲”的內容時,臉色瞬間變得慘白。博陵崔氏的崔弘業更是氣得渾身發抖,猛地跪倒在地:“陛下!倭人竟敢如此放肆,殺害我大唐子民,劫掠我大唐貨物!求陛下即刻下令,派遣大軍征討倭國,救出被困的世家子弟,為死去的子民報仇雪恨!”
其他關東世家大臣也紛紛跪倒,齊聲說道:“求陛下出兵!征討倭國!為子民報仇!”
李世民看著眼前的場景,心中暗喜——裴安的信,不僅解決了他的決策困境,還讓原本反對東征的關東世家,變成了最堅定的支持者。他清了清嗓子,語氣威嚴地說道:“倭國欺人太甚,竟敢傷害我大唐子民,劫掠我大唐貨物,此乃不共戴天之仇!朕決定,即刻下令東征!命李靖為東征大總管,率領三萬東征後備軍前往安東大都護府,與劉仁軌的水師彙合,待時機成熟,便渡海征討倭國!”
“臣等遵旨!”殿內大臣齊聲領命,之前的爭執瞬間煙消雲散。李世民看著下方整齊跪拜的大臣,心中滿是感慨——裴安這一步棋,走得實在是妙。
旨意下達後,長安城內立即忙碌起來。李靖接到旨意後,當即率領三萬後備軍,從洛陽出發,朝著安東大都護府疾馳而去;劉仁軌也接到了李世民的命令,開始整頓水師,檢查海船,準備迎接後備軍登船。
而長安城內的倭國使者與商人,得知大唐要征討倭國的消息後,頓時慌作一團。倭國使者藤原不比等連夜召集倭國商人,商議對策:“大唐若是出兵,我倭國必敗無疑!我們必須儘快將消息傳回倭國,讓天皇早做準備!”
可此時大唐已加強了對港口的管控,嚴禁倭人私自出海。藤原不比等無奈,隻能冒險派遣親信,喬裝成大唐商人,乘坐民間商船,偷偷離開長安,朝著倭國方向而去。這些親信一路上躲避官府的盤查,曆經艱險,終於在兩個月後抵達倭國,將大唐要征討倭國的消息稟報給了天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天皇得知消息後,表麵上驚慌失措,立即召集各大名前來皇城議事,實則心中早已盤算好——他要借這個機會,摸清各大名的態度,分辨出誰是忠於自己的,誰是反對自己的。
議事殿內,天皇坐在上首,臉色凝重地說道:“諸位,大唐即將派遣大軍征討我倭國,形勢危急!朕希望諸位能放下成見,同心戮力,一起抵抗唐軍!若是能擊退唐軍,朕定有重賞!”
可各大名卻反應冷淡。出雲國大名安倍貞信說道:“陛下,大唐兵力雄厚,我倭國根本無法抵抗。臣以為,不如繼續向大唐稱臣,獻上更多的貢品,或許能讓大唐打消征討的念頭。”
近江國大名佐佐木道譽也附和道:“陛下,安倍大人所言有理。我等手中的兵力有限,若是與大唐硬拚,隻會白白送死。臣建議,暫時按兵不動,看看局勢再說。”
其他大名也紛紛表態,要麼主張求和,要麼主張觀望,願意聽從天皇命令出兵抵抗的,寥寥無幾。天皇心中冷笑——他早已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這些大名個個自私自利,隻看重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會真心為倭國著想。
“既然諸位不願出兵,那朕也不強求。”天皇故作失望地說道,“隻是日後若是大唐大軍到來,還請諸位自求多福。”
各大名以為天皇真的放棄了抵抗,紛紛鬆了口氣,起身告辭。他們不知道,天皇已在心中記下了他們的態度——那些主張求和、觀望的大名,都被他劃入了“反對者”的行列;隻有少數幾個願意出兵的大名,被他視為“支持者”。天皇心中暗忖:“等唐軍到來之時,朕便帶著支持者一起投降,至於那些反對者,就讓他們成為唐軍的刀下鬼吧!”
與此同時,倭國各地的大名,為了在大唐出兵前搶奪更多的利益,開始對大唐世家商隊展開瘋狂的屠殺。出雲國的崔氏商隊駐地,被安倍貞信的三千私兵圍攻。崔氏商隊雖有五百名護衛,且裝備精良,卻架不住倭兵人多勢眾。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崔氏商隊的護衛死傷殆儘,駐地被攻破,數十名商隊成員被殺害,價值百萬兩白銀的貨物被洗劫一空。
近江國的鄭氏商隊、青州的王氏商隊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倭國大名的私兵如潮水般湧來,商隊護衛拚死抵抗,卻終究寡不敵眾,一個個據點被攻破,商隊成員要麼被殺,要麼被俘虜。
短短半個月,大唐在倭國的世家商隊,除了與裴安交好的少數幾支商隊逃到裴安的據點外,其餘全部覆滅。裴安的據點,成了大唐商人在倭國唯一的避難所。
天皇得知消息後,表麵上派來了五千軍隊,聲稱“協助裴將軍保護據點”,實則是想監視裴安的動向。裴安心中清楚天皇的用意,卻也沒有點破——他知道,此時多一分力量,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