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寺的香火餘溫尚在衣袂間,我們的腳步已循著山徑向海天儘頭漫溯。飛沙嶴的金沙漫灘漸遠,潮聲卻如訴如吟,伴著芒草在風中輕顫。
轉過一道蒼翠山坳,祥慧庵的竹籬圍合著半畝禪意,階前老桂落英無聲,簷角銅鈴與林間鳥語相和,偶有山僧負薪而過,衣袂翻飛如素蝶穿葉。
再往東南行,普陀的濤聲愈發浩蕩,青鼓壘山如巨鼓橫亙海天,青灰色岩壁經千年浪沫衝刷,竟似覆著層流動的釉光。
忽聞水聲轟然如雷,隻見峭壁之下豁然洞開——那便是被怒濤環抱的天然洞窟。這就是梵音古洞。梵音洞的崖壁似被天工巨斧生生劈開,兩崖陡立如門,蒼黑岩石帶著斧鑿的凜冽棱角,直插雲天。崖間不知多少萬年的擠壓,竟嵌著一塊渾圓巨岩,半懸半倚,仿佛隨時會墜入深淵,又似被無形之力釘在虛空,透著驚心動魄的平衡。
夕陽西沉時,餘暉將崖壁染成熔金,巨岩卻沉入暗紫的陰影,唯有邊緣留一道熾烈的金邊,像是火焰與墨色的對峙。
我們一行回到普濟寺,正趕上齋堂裡吃晚飯。
第三天早上,我們吃完早飯,就趕往短姑客運碼頭,登上早班8點鐘開往洛迦山的渡船。甲板上早已站滿香客,大多麵色肅穆,望著遠處黛色山影默默頷首。
的引擎聲打破了晨霧的寧靜,船身微微震顫著駛離碼頭,劈開靛青色的波浪。
回望普陀山,錯落的寺廟飛簷在晨曦中漸漸模糊,唯有不肯去觀音院的鎏金屋頂仍閃著微光。
海水泛著灰藍的寒意,遠處偶有漁船劃過,留下細碎的銀鱗。幾隻海鷗展開翅膀,在船尾的浪花裡掠著浪尖,發出清越的啼鳴。艙內有人輕聲念起《心經》,梵音混著海風,竟生出幾分縹緲的禪意。
船行半小時,洛迦山已遙遙在望。那座孤懸海中的小島如臥佛般靜伏在煙波裡,白色燈塔在晨霧中若隱若現。
甲板上的香客們紛紛屏息,望著越來越近的聖山,連孩童也停止了嬉鬨,小手被大人緊緊牽著。船頭劈開的浪花濺起細碎的水珠,落在臉上,冰涼刺骨,卻讓人心頭陡然清明起來。
晨霧還未散儘,帶著海腥味的風裹著寒意撲麵而來。我們踩著碼頭青石板上的濕苔蘚,剛下船的腳步還有些發飄。石階蜿蜒向上,被晨露浸得發亮,每一級都磨出深淺不一的凹痕,像被歲月啃過的齒印。
海浪聲漸漸沉遠,隻剩山風穿過鬆林的嗚咽。轉過一道彎,忽見崖壁上鑿著南無觀世音菩薩幾個紅漆大字,被風雨剝蝕得有些斑駁。再往上攀,霧氣裡隱約浮起幾點赭紅色,是山寺的飛簷翹角,簷角風鈴在風中輕響,倒比海浪聲更讓人安心。
石階儘頭的飛簷還藏在霧裡,隻聽得見自己的喘息混著遠處的濤聲。石板路在腳下延伸,像一條青灰色的蛇,鑽進白茫茫的山霧裡去了。
拾級而上來到洛迦山頂的觀音石牌,青灰色石牌豁然立於山巔。海風裹挾著雲霧漫過牌身,將觀音大士四字浸得愈發蒼勁。
山風掠過耳畔,恍惚聽見千年前的誦經聲,與此刻的浪濤一同拍打心岸。石牌不語,卻將慈悲刻進每道石紋——那是山的骨骼,海的呼吸,也是無數香客心頭不曾褪色的月光。
走近妙應塔,先見那白塔巍然立於青灰色建築群中,宛如一柄玉如意斜插在老城肌理裡。塔身為純白色,由磚石砌就,曆經數百年風雨,白堊質的表層已有些許斑駁,卻更顯古樸莊重。底座是三層蓮花瓣形彌座,花瓣邊緣的浮雕雖已模糊,仍能辨認出纏枝蓮紋的繁複曲線。
塔身由下至上漸收,形成圓潤的覆缽狀,仿佛僧人化緣的缽盂倒置。正南方向開有壺門,門楣上雕刻著火焰寶珠紋樣,門內隱約可見泥塑佛像的衣袂一角。塔刹由十三重相輪組成,層層向上收窄,頂端覆以銅製華蓋,邊緣懸掛著小巧的風鈴,風過時便發出細碎的聲,在寂靜的庭院裡蕩開漣漪。
繞到塔後,見幾株古槐的虯枝斜斜探向塔身,斑駁的樹影落在白色塔身上,如同流動的墨跡。塔基處生著幾叢苔蘚,綠得發亮,磚縫裡還鑽出幾株倔強的瓦鬆,在秋風裡微微搖曳。仰頭望去,塔頂的鎏金塔刹在陽光下閃著微光,與藍天白雲相映,竟生出幾分飄逸出塵的意境來。
拾級而下就到了伽藍殿,青石板階麵生著薄苔,光線漸暗,石階旁老樟樹枝葉交疊,篩下的光斑在青磚地上晃成流動的碎金。轉角處忽有香火氣漫過來,濃得化不開的檀香味裡混著些微的鬆煙香。
殿門是兩扇朱漆木門,銅環被摩挲得發亮,半掩著露出裡麵神龕。伽藍神像紅臉長髯,綠袍玉帶,案前香爐插滿線香,煙氣嫋嫋纏上梁間懸著的長明燈。供桌上擺著三隻青瓷碗,盛著清水與素果,碗沿凝著細小的水珠。
順著青石板路蜿蜒而下,空氣中漸漸彌漫開淡淡的檀香,與山間的草木清氣交織在一起。
轉過一道彎,一座古樸的山門映入眼簾,門上懸掛著圓通禪院的匾額,字體蒼勁有力,透著歲月的沉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山門兩側是斑駁的紅牆,牆頭爬滿了青藤,幾株老鬆在牆側靜靜佇立,枝乾遒勁,如守護禪院的老者。
走進山門,便是一方小巧的庭院。院中置著一個三足香爐,爐中香煙嫋嫋,緩緩升騰。院中的青石板被歲月磨得光滑,縫隙間長出幾叢青苔。
東側牆邊擺著幾盆蘭草,葉片青翠,正幽幽吐蕊。西側則是一排木質禪房,窗欞簡樸,門上掛著竹簾,隱約可見屋內的蒲團和經書。
穿過庭院,便是大雄寶殿。殿宇不算宏偉,卻透著一股莊嚴古樸之氣。殿簷下懸掛著銅鈴,風吹過,發出清脆悠揚的聲響,回蕩在院中。
殿內供奉著觀音像,慈眉善目,法相莊嚴。幾位僧人正在殿內誦經,低沉的梵音伴隨著木魚聲,緩緩流淌而出,讓人內心頓生寧靜。
禪院深處,有一口古井,井口覆蓋著一塊青石板,上麵刻著模糊的字跡。井邊放著一個木桶,想來是僧人取水所用。井旁有一棵巨大的古槐,枝繁葉茂,濃蔭蔽日,樹下擺著幾張石凳,供香客休憩。
坐在石凳上,聽著遠處的誦經聲和偶爾的鳥鳴,聞著空氣中的檀香和草木清香,讓人忘卻塵世的喧囂,內心一片澄澈。
坐上渡船返程時,船笛聲在暮色裡蕩開漣漪,我扶著渡船的鏽色欄杆回望。洛迦山漸漸矮下去,像一方被海水浸軟的翡翠,臥在靛藍的海天儘頭。幾處明黃的寺牆嵌在蒼翠裡,倒成了這綠玉上最溫潤的釉彩。
方才還清晰可辨的石階小徑,此刻已化作纏繞山肩的銀線。
山尖的燈塔忽明忽暗,倒像是觀音大士垂眸時,睫羽間漏下的星子。海風卷著鹹澀漫過來,把山腳下的潮聲揉碎在船舷,恍惚還能聽見寺裡飄來的鐘聲餘韻,和著浪濤拍打成斷續的梵音。
雲絮漫上來了,給山尖籠上半透明的白紗。那抹黛青便在紗霧裡時隱時現,仿佛要融進漸濃的暮色裡去。我想起上午在圓通禪院求得的簽文,此刻被海風掀起一角,青銅色的字跡在夕陽下泛著微光。
船身微微一震,浪花濺上欄杆。再抬眼時,洛迦山已縮成水墨畫上淡遠的筆觸,唯有那方黃色的寺牆,還固執地亮在天際線上,像一枚被時光磨洗過的琥珀,將半日的鐘磬、香火與海風,都凝在這回望的一眼裡了。
喜歡我在農行的日子請大家收藏:()我在農行的日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