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瞬息斂容,儼然無事發生般反問魯肅。
“主公如何看待孫劉聯盟?”
魯肅沉息凝神,決意探明孫權真意。
孫權卻忽露詭色:
“子敬此問,直指要害。”
“當初結盟,所為何來?”
“為匡扶漢室?”
“許昌那傀儡天子,可曾施惠孫氏?”
“既無恩義,我孫氏何必替他複興漢祚?”
“此乃劉備之口號,與江東何乾!”
“子敬知我。”
“當年繼位,全因兄長認定我可穩控江東。”
“故於我而言——”
“固守基業,徐圖進取,方為正道。”
“而這孫劉聯盟,如今是否已成累贅?”
“近日得子明點撥,方才徹悟。”
“江東豈能仰仗盟友?”
“唯有自強,方為立身之本!”
“劉備與關羽,何曾真心視我江東為盟友?!”
孫權麵色驟然陰沉,目光如刀般刺向魯肅。
這分明是在向魯肅興師問罪。
……
“劉備此人絕非善類。”
“當初將南郡借予他,如今可還能收回?”
“若無南郡,我江東唯有向合淝方向擴張。”
“你可知曉,”
“曹操那老賊,竟讓其孫曹舒擔任水軍大都督,此人年方十餘,卻統領曹營水軍。”
“若再攻合淝,”
“我軍將同時麵對曹軍騎兵、步兵及水軍!”
“子敬,這便是你願見到的局麵?”
“我江東已至存亡之際,你可有良策?”
孫權眼中寒意愈盛,對魯肅的不滿已達頂點。
他甚至開始質疑,孫劉聯盟本就是錯誤。
若不借出南郡,
江東本可向西擴張,何至於如今困守一隅?
魯肅聞言長歎:
“主公,公瑾在世時曾欲取益州。”
“自公瑾離世,江東已無統帥可伐益州。”
“若執意攻取,莫非需主公親征?”
“既無力取益州,讓予劉備又有何妨?”
“南郡在劉備手中,可為我江東屏障。”
“若分兵駐守,反令我軍更難擴張。”
“有劉備牽製,曹操便無暇全力攻我。”
“如此,”
“江東方可安心開發南方,積蓄力量,伺機北伐。”
“此次合淝之敗,主公當知緣由。”
“戰前臣屢次勸阻,時機未到。”
“主公可曾聽進半句?”
“主公若要攻取合淝,當趁曹軍疲於應付、無暇他顧之際。”
“如此方可一舉拿下淮南,甚至進占青徐二州。”
“可主公偏偏選在此時揮師北上。”
“且不論能否攻下合淝。”
“即便攻克,若想穩固淮南,仍需再取壽春。”
“屆時曹操親率精銳馳援。”
“兵力相當之下,主公有幾分勝算?”
言罷。
魯肅神情黯然,仿佛耗儘了心力。
他實在無法理解孫權的決策。
倉促進軍合淝,即便取勝亦徒耗兵力糧草,毫無益處。
然而,孫權卻另有考量。
他認定,唯有親自領軍出征,方能彰顯江東雄風!
若攻不下合淝,絕非他統兵無方,而是魯肅等反戰者從中作梗。
見魯肅仍不妥協,孫權怒意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