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那兩個書生巧舌如簧,觸怒天子雖不能違背祖訓處以極刑,但斷絕其仕途卻易如反掌。
蔡京、王黼聞言,當即諂媚道:“陛下英明!”
此時禦史中丞李若水卻眉頭緊蹙。這位剛接替張邦昌的年輕官員曾任太學博士,陳東、歐陽詢正是其門生。他深知二人才華橫溢,其剛正品格亦受自己熏陶。
“臣啟奏陛下!”李若水執笏出列,“陳東、歐陽詢才學出眾,性情剛直,實為太學翹楚。彼等議論柴皓,或許僅是清談誤國,未必存叛逆之心。若永不錄用,豈非斷送寒門學子十年苦讀之誌?”
見趙佶不以為然,李若水又正色道:“昔年仁宗朝有落第舉子張遠、吳皓投奔黨項,那張遠更助李元皓立西夏國,官至國相。好水川之戰,其以萬人殲滅大宋精銳,更題詩嘲諷夏竦、韓琦二相,使我朝蒙羞百年。正因前車之鑒,朝廷方改製殿試必賜出身,以防人才外流。”
“陛下明鑒,當年兩個落第書生尚能禍亂西北,何況陳東、歐陽詢這等太學英才?若逼其投效幽州,恐釀成滔天之禍啊!”
李若水言辭懇切,本欲為太學才俊陳東、歐陽詢求情,盼著趙佶能撤銷永不錄用的旨意。
誰知趙佶聽罷,竟拍案稱是:李中丞所言極是!陳東、歐陽詢二人,豈能永不錄用?
李若水心頭一鬆,以為皇帝納諫,要收回成命。
光是永不錄用還不夠!趙佶話鋒一轉,為防他們效仿張遠、吳皓投敵,該當緝拿下獄,以儆效尤!
李若水麵色驟變,他原以為趙佶是要重用二人,哪知竟是要將他們囚禁?
若大宋有一詞,李若水怕是要當場怒斥。畢竟他乃鐵骨錚錚之臣,靖康之變時,麵對金人羞辱宋欽宗,滿朝文武噤若寒蟬,唯有他挺身怒罵。金帥粘罕以厚祿相誘,他斷然拒絕,最終慘遭割舌、挖目、斷手,壯烈殉國。
此刻,李若水怒火中燒,正要直言進諫,趙佶卻搶先喝道:誰敢為陳東、歐陽詢求情,即以通敵論處!
李若水豈會畏懼?仍欲爭辯。蔡京、王黼見狀,立即高呼:李中丞突發癔症,速速逐出,免驚聖駕!
趙佶頷首示意,兩名金瓜武士當即上前,架起李若水便往外拖。
陛下拒諫,必招禍端——李若水掙紮怒喝,話未說完,已被堵住嘴拖了下去。
趙佶陰沉著臉,厲聲道:即刻捉拿陳東、歐陽詢!
趙佶並不知曉,他初一巡視太學時,陳東與歐陽詢已離開汴梁,正往幽州方向行進。
正月十五朝會上,太保蔡攸見天子怒氣未消,當即諂笑著上前獻策:陛下息怒,臣有一計可誅逆賊柴皓!
蔡攸乃蔡京長子,卻比其父更善逢迎,深得趙佶寵信。這對父子同列三公——蔡京為太師,蔡攸為太保。此人早對父親獨攬朝政心懷不滿,暗中謀劃取而代之,堪稱大宋頭號能手。
此刻為博聖心,蔡攸迫不及待獻上毒計:臣提議聯金滅柴!柴皓既破金國十萬大軍,金人必懷恨在心。若遣使與金結盟,約定南北夾擊,柴皓困守幽州數州之地,焉能抵擋?屆時陛下既可除逆賊,又能收複幽雲故土,實乃一箭雙雕!
若忠臣李若水在場,定要怒斥此乃勾結異族殘害同胞的禍國之策。然此刻殿中儘是奸佞,趙佶聞言拍案叫絕:妙計!即刻遣使聯金滅柴!
宣和六年正月十六,這場遺臭萬年的國策,在蔡攸獻策、趙佶首肯、蔡京王黼等奸臣附議下,就此定奪。
同年七月,河北路雄州軍營。
一名禁軍教頭正訓話新募的敢戰士:爾等既食朝廷俸祿,當勤練武藝以報君恩。如今幽州反賊柴皓狼子野心,朝廷已定聯金滅柴之策。待金兵自北進攻,便是爾等隨王師北伐建功之時!
烈日下,新兵隊列中忽有人握緊長槍。這名叫嶽飛的相州青年,望著北方天空蹙起眉頭。
河北禁軍早已名存實亡,名冊上的數十萬兵力,實際僅剩數萬老弱殘兵。
為抵禦柴皓並實施聯金滅柴之策,朝廷在河北各地招募精壯鄉勇,組建新軍。
這支新軍被命名為敢戰士,隸屬河北禁軍序列。
新兵隊伍中,有位氣宇軒昂的青年格外醒目。他約莫二十三四歲,麵容方正忠厚,雙眼略不對稱。此人正是河北相州湯陰縣人嶽飛,字鵬舉。
其實嶽飛並非初次從軍。宣和四年童貫北伐燕雲失利時,宣撫參謀官劉韐曾在真定府招募敢戰士。當時嶽飛就曾應征入伍。可惜童貫、劉延慶等將帥無能,導致二次北伐慘敗。最終柴皓從遼人手中接管幽州,才結束這場戰事。當時身為普通士卒的嶽飛無力改變戰局,加之父親去世,便返鄉守孝。
如今是宣和六年七月,按理說嶽飛的守孝期未滿。但河北水患嚴重,湯陰縣也遭災。為贍養家小,嶽飛隻得與同鄉王貴、結義兄弟張憲再次投軍。恰逢朝廷招募敢戰士,嶽飛便留在河北從軍,未按曆史軌跡前往河東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憑借從軍經曆,嶽飛被任命為十人隊的小隊正,王貴、張憲擔任隊副。聽完訓誡後,年輕的嶽飛忍不住進言:末將以為聯金滅柴實乃下策!金人狼子野心,十年間便吞並萬裡遼國。待其完全掌控遼境,必會覬覦中原。而我軍連遼軍都難以抵擋,如何抗衡更強的金兵?幽州柴皓雖不遵朝廷調遣,但其所作所為目前對大宋並無害處。
他駐守幽州抗擊金兵,拯救數萬漢族百姓,堪稱中原屏障!
朝廷卻要自毀長城,與金國虎狼結盟,聯金滅柴,實乃自取之舉!
若真滅了幽州柴皓,北方無人可擋金軍鐵蹄。
金兵必從幽州南下,河北百姓首當其衝!
中原無數黎民將陷戰火!
即便最終擊退金國,也難以彌補生靈塗炭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