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調出去年的訓練記錄,屏幕上顯示一架戰機因燃油過濾閥凍住,啟動後出現油壓異常,幸好飛行員及時處置才未出事故。
“針對這類問題,咱們有什麼應對措施?”
書林邊記筆記邊追問。
王少校帶著她走進恒溫的維護車間,裡麵整齊擺放著電熱毯、熱風槍等防寒設備:
“我們摸索出‘三級預熱法’,……。”
調研期間,書林還跟著飛行員體驗了“低溫抗眩暈訓練”。
在25c的戶外訓練場,飛行員先在旋轉訓練儀上完成3分鐘高速旋轉,下來後立刻頂著寒風完成1000米越野跑。
“寒區作戰時,飛行員不僅要抗低溫,還得扛眩暈,”
王少校在旁解釋,
“去年有個學員剛下訓練儀就出現視線模糊,硬是靠意誌力跑完了全程。
這種極端環境下的體能與心理承受力,比單純的技術更重要。”
書林把“三級預熱法”“低溫抗眩暈流程”詳細記錄在筆記本上,還特意拍攝了防寒設備的使用視頻,計劃後續讓s市實驗室的林宇,在模擬艙中加入寒區環境參數。
北方的調研,讓她補上了“極端低溫訓練”的關鍵一環。
從北方寒區飛抵東部沿海時,書林剛走出機場,就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氣候。
濕潤的海風帶著鹹腥味,氣溫比北方高了近40c。
接應她的是海軍航空院校訓練處的袁中校,一身藏青色常服,肩章上的中校軍銜格外醒目,見麵後先敬禮,再遞上一份打印好的調研日程:
“衛上校,根據您的需求,我們重點安排了艦載機著艦訓練、海上應急救援兩個模塊,今天下午先觀摩實機訓練。”
袁中校帶著書林登上海邊的觀禮台,遠處的東海海麵上,幾架艦載戰鬥機正低空盤旋,準備進行“模擬著艦”訓練。
“海上飛行和陸地完全不同,”
他指著遠處的航母模擬甲板,語氣嚴肅,
“第一是視覺乾擾,海麵與天空都是藍色,飛行員容易產生‘高度誤判’;
第二是氣流不穩定,海風變化快,哪怕是3級風,都可能讓戰機著艦時偏差半米,而甲板有效著陸寬度隻有20米,偏差1米就可能撞上護欄。”
書林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隻見一架戰機在模擬甲板上方盤旋三次,調整好姿態後,才穩穩落在甲板的“阻攔索”上,地勤人員立刻上前固定機身。
“我們的學員要練滿300小時模擬著艦,才能進行實艦訓練,”
袁中校補充道,
“而且得達到‘零失誤’標準。海上著艦,沒有容錯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