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清晨,h大智能飛行實驗室的燈比往常亮得更早。
人到齊後,會議就開始了。
書林直入主題。
“跟大家同步下,今年我軍理工那邊的授課任務會比較重,可能沒辦法經常回實驗室盯進度。
所以今天要把未來一年的研發核心需求明確下來,咱們按計劃推進。
我希望一年後能看到五個關鍵成果:
第一,複雜天氣下的目標識彆精度穩定在98以上,誤識彆率控製在0.5以內;
第二,續航時間突破12小時,實現5架無人機自主協同作戰,協同響應延遲不超過0.3秒;
第三,全環境抗乾擾能力達標,高強度電磁乾擾下通信中斷時間不超過1秒,飛控無故障運行率99;
第四,區塊鏈加密全鏈路覆蓋,數據存儲、傳輸、訪問全環節加密,未授權訪問攔截率100;
第五,載荷與機身高效適配,偵察、打擊載荷綜合重量≤8kg,不影響飛行性能。
大家有什麼資源需求會後找曉寧登記,一年後我要看到成果。”
“衛上校放心!
區塊鏈加密我會跟通信組緊密配合,保證三個月內完成野外環境測試,半年內實現全鏈路覆蓋!”
小陳率先表態,眼神裡滿是乾勁。
李新民也跟著點頭:“我們算法組會加快目標識彆模型優化,爭取早日達到98的精度要求。”
大家紛紛表示,請衛上校一年後驗收成果。
書林笑著回應:
“有大家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後續實驗室的日常協調交給曉寧,每月月底她會彙總進度給我。
有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或者任何需求,也讓曉寧統一收集後同步給我,我會儘量抽時間跟大家溝通。
另外,所有涉及今天會議內容的資料,包括進度表、技術參數、設計圖紙,都要加密存儲,僅限參會人員查看,絕不能外傳。”
會議開了一個多小時,從階段性目標到跨組協作細節,書林都一一敲定。
會議結束後,書林回到辦公室。
隨手拿起光學教材,夾著書簽的頁麵上,激光製導誤差分析的公式旁寫滿了推導注解,連頁邊空白處都畫著光路模擬圖。
接下來的半個月,她幾乎把自己焊在了實驗室與宿舍之間。
白天盯進度,小到載荷集成的螺絲型號,大到氣動布局的風洞參數,都逐一確認。
大家的頭發絲都感受到了衛上校對此次任務的重視。
夜裡則埋進光學知識裡,筆記本換了兩本,有時淩晨想起公式漏洞,會立刻爬起來開電腦驗算,連夢裡都在琢磨激光測距與戰機火控係統的協同邏輯。
這天傍晚,手機彈出周時濟的消息:
“忙完沒?一起吃個飯,給你帶了點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