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號的軍理工校園還裹著元宵節的味道,主乾道旁的紅燈籠沒拆,寒風裡卻已透著幾分科研團隊集結的緊迫感。
書林背著裝滿實驗筆記的背包,剛走到科研樓前,就看見郭院士站在台階上,身邊圍著五六位師兄師姐。
有的穿著軍裝,肩章閃著細碎的光;有的拎著厚重的設備箱,鏡片後藏著溫和的笑。
“衛書林!磨磨蹭蹭的乾什麼?”
郭院士先看見了她,語氣依舊帶著點嚴厲,卻對著身邊人逐一介紹,
“這是你們的小師妹衛書林,戰機算法這塊,她鑽得深。”
“書林師妹!好久不見!”
一個穿淺灰色羽絨服的師兄率先揮手,笑容熟稔。
書林眼睛一亮:“江師兄!您也來啦?上次您幫我改的算法模型,在模擬測試裡準確率提高了三個百分點呢!”
這位江嶼師兄是郭院士前些年的學生,現在在航天科工做算法優化,去年書林去交流時還受過他指點。
江嶼笑著拍了拍她的肩:
“這次基地測試需要算法和硬件配合,我正好來搭把手。
對了,給你介紹下,這位是趙辰師兄,這位是張弛師兄,還有這位是宋輝暄師姐,他們仨剛從西北邊防部隊調回來。還有這位是黃燕玲師姐。”
旁邊穿軍裝的趙辰立刻伸手,掌心帶著點粗糙的薄繭:
“師妹好,早就聽老師說你算法底子紮實,這次山裡信號複雜,還得靠你優化抗乾擾模塊。”
書林連忙回握,臉頰微熱:“趙師兄客氣了,我還想向您請教野外環境下的應急操作呢。”
“小師妹好!我是張弛,搞飛行器結構的,之前在西北試飛場待了三年。”
另一位穿軍裝的師兄也伸手,笑容爽朗,
“老師常提起你,上次你發表的那篇抗乾擾論文,我還拿去給團隊做參考了!”
書林再次熱情回握:
“張師兄好,我還有很多要向您學習的地方。”
“彆謙虛,老師的關門弟子,肯定有兩把刷子!你彆看他老人家嚴厲,不知道對我們誇你時候的多得意!”
旁邊拎設備箱的師姐拍了拍她的肩,
“我是宋輝暄,負責傳感器這一塊,第一次見你,不過常聽江嶼提你,說你改代碼比他當年還拚!”
“宋師姐放心,我把之前的測試數據都整理好了,路上還能再優化一版。”
書林剛說完,就被郭院士敲了下後腦勺:
“彆光說不練!
一會兒把你的算法原理拿出來,讓張弛看看。
他在極端環境下的設備調試經驗足,能給你提提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