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困境的陰影並未因一個大膽的想法而立刻消散,反而轉化為一種更為具體和迫切的壓力。王大錘工坊那與世隔絕的氛圍被打破了,一種麵向外部世界的、小心翼翼的籌備工作悄然展開。這不再僅僅是關於數據和理論的內部討論,而是一場需要精心策劃的“形象工程”和“輿論攻勢”。
接下來的兩周,工坊的一角變成了臨時的“媒體製作中心”。王大錘找來的兩位獨立紀錄片製作人——一位是紮著臟辮、渾身掛滿金屬配飾的導演阿傑,另一位是沉默寡言、但操控無人機和攝像機穩如磐石的攝影師小凱——成為了僅有的、被有限度允許進入這個核心圈子的外人。即便如此,他們也簽署了嚴格的保密協議,並且被告知所拍攝內容僅為“概念展示”,涉及核心機密的區域如arki裝置的真容、窗台上那幾盆異變植物的特寫)被嚴格禁止拍攝。
南曦、顧淵和王大錘花了大量時間,反複推敲眾籌視頻的腳本。這是一個極其耗費心力的過程,如同在雷區中行走。
“我們不能說信號來自宇宙,那太具體,容易引來不必要的專業審視。”南曦堅持道,“可以模糊地稱為‘一種跨越文化的、結構異常複雜的自然或曆史信息模式’。”
顧淵則對神話關聯部分的表述字斟句酌:“避免使用‘神’或‘超自然’這類詞彙。可以強調‘古代先民對特定自然現象的獨特記錄和編碼方式’,以及‘不同文明間存在的、難以用常規文化交流解釋的相似性’。”
王大錘負責將技術部分包裝得既吸引人又不露底牌。“我們可以展示一些聲學模擬的動畫,表現古代建築可能產生的奇妙共振,但絕不提arki和生物效應。重點是‘用現代技術重新傾聽古老石頭的聲音’。”
最終確定的腳本,更像是一部充滿懸念和視覺衝擊力的科學紀錄片的預告片,而非一份嚴謹的研究計劃書。它旨在激發好奇,而非提供答案。
拍攝過程同樣充滿了“偽裝”。王大錘貢獻出他工坊裡那些看起來最酷炫、最具蒸汽朋克風格的非核心設備作為背景道具。南曦在阿裡天文台拍攝了一些不涉及具體項目的、充滿科技感的控製室和望遠鏡圓孔鏡頭。顧淵則從他浩瀚的藏書和圖紙中,挑選了一些最具視覺衝擊力、但又不會泄露關鍵信息的古老星圖和符號拓片進行展示。
阿傑和小凱展現了極高的專業素養,他們用充滿質感的鏡頭語言,將零散的素材編織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敘事:從浩瀚的星空,到古老的石刻符號,再到現代實驗室的精密儀器,最後定格在南曦、顧淵、王大錘三人以“探索者”身份出鏡,未用全名和具體單位)凝望遠方或專注工作的剪影上,背景是低沉而富有懸念的音樂。
視頻的旁白由顧淵親自錄製,他的聲音沉穩、富有磁性,帶著一種天然的、令人信服的學者氣質:
“你是否曾仰望星空,思考過那些閃爍的光芒背後,是否隱藏著未被解讀的信息?
你是否曾麵對古老的遺跡和神話,疑惑於不同文明為何會講述著結構如此相似的故事?
我們是一群獨立的探索者,相信在科學與人文的交界處,存在著被忽略的線索。
我們發起‘尋聲計劃’,旨在運用跨學科的方法,去聆聽——聆聽星辰可能傳來的低語,聆聽古老石頭中封存的記憶,聆聽那些跨越時空、似乎在訴說著同一段往事的文明回響。
這不是為了證明神的存在,而是為了理解我們自身,理解這個世界更深層的、可能的連接。
我們需要的,不是昂貴的設備我們已經擁有探索的智慧和初步的工具),而是支持我們走向更遠地方、進行更深入驗證的資源——前往那些散落在全球的關鍵地點,進行實地的測量與聆聽。
你的支持,不僅僅是資助一個項目,更是為人類共同的好奇心投下一票。加入我們,一起踏上這場追尋‘回響’的旅程。”
視頻的結尾,是一個精心設計的眾籌頁麵鏈接,以及一個象征著“連接”的、由星辰光點與古老符號線條緩緩融合而成的動畫ogo。
整個視頻沒有提及任何具體的科學發現,沒有展示任何驚人的數據或效應,但它成功地營造出了一種神秘、宏大而又充滿科學浪漫主義的氛圍。
接下來是選擇眾籌平台。他們避開了那些專注於科技產品預售的大型平台,選擇了一個以支持創意、藝術和獨立研究項目著稱的、相對小眾但社區氛圍更濃厚的國際性平台。項目名稱最終定為:“projectecisteningtothehispersofstarsandstones”“回響計劃:聆聽星石低語”)。
啟動資金目標被設定為一個經過反複計算的、儘可能保守的數字——五十萬美元。這筆錢足以支撐團隊進行首輪、涵蓋美索不達米亞、昆侖山和瑪雅三處關鍵遺址的初步實地考察,包括國際旅費、當地向導、基礎設備運輸和必要的“特殊訪問許可”費用,以及少量用於升級最基本觀測分析工具的開銷。與動輒數百萬美元的科研設備相比,這個數字顯得微不足道,但對於三個幾乎沒有積蓄的獨立研究者來說,已是天文數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項目上線的時刻,充滿了儀式感和不確定性。南曦、顧淵、王大錘,連同阿傑和小凱,聚在工坊裡那台性能最好的顯示器前,屏息凝神地看著王大錘按下了“發布”按鈕。
頁麵刷新,那個他們精心打磨了許久的項目,連同那個充滿吸引力的視頻,正式出現在了互聯網的海洋中。
最初的幾個小時,幾乎是死寂。隻有零星的幾個瀏覽量,沒有任何支持。焦慮如同緩慢上漲的潮水,開始侵蝕每個人的信心。
“是不是……太隱晦了?”王大錘有些沉不住氣,“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我們在乾嘛吧?”
“需要時間發酵。”顧淵保持著冷靜,但緊握的拳頭暴露了他內心的不平靜。
南曦則不停地刷新著頁麵,祈禱著能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轉機發生在項目上線後的第六個小時。一個在考古學愛好者圈子裡小有名氣的博主,偶然發現了這個項目,並被其獨特的切入點所吸引,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轉發了視頻鏈接,並配文:“很有意思的跨學科嘗試!如果神話是加密的‘科學報告’,那解讀它的‘密鑰’會是什麼?支持一下!”
這條推文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了第一圈漣漪。開始有好奇的網友點進鏈接,觀看視頻,並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