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門網絡”的猜想,如同一道劈開混沌的閃電,瞬間照亮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恢弘到令人窒息的探索疆域。然而,猜想終究是猜想,需要如山鐵證來支撐。幸運的是,三角團隊並非空想家,他們手中正掌握著來自全球不同關鍵節點的、獨一無二的寶貴數據。
吉薩高原的實地測量因“秩序與傳承基金會”基本可以確定是“熵減基金會”的馬甲)的乾擾而被迫更加謹慎和緩慢,但這反而促使他們將重心轉向了內部整合。臨時基地徹底變成了一個高度緊張的數據處理中心。
來自四個主要遺址的數據流,開始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向王大錘工坊的那組經過多次升級的服務器集群彙聚:
1.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主要是短暫的“共鳴”信號特征,證明了特定神話符號恩基)與局部物理效應的關聯性,以及“通天塔”共振猜想的初步佐證。數據量相對較小,但作為起點和符號學關聯的關鍵證據,意義重大。
2.昆侖山這是數據的重頭戲,也是理論基石。包含了:
·穩定的“恩基頻率”主振蕩及其複雜的內部調製“呼吸”與“信息噴發”)。
·那次短暫交互獲得的、結構複雜的“回響”信號——那篇用物理參數書寫的“天書”。
·多吉老人歌謠的音頻資料,以及南曦據此建立的、初步的“信號旋律”映射語法。
·環境背景數據磁場、次聲波基線等)。
3.瑪雅(奇琴伊察)側重於動態和周期性現象。
·春分日“光蛇”形成全過程的高精度同步記錄:光影變化、伴隨的次聲波共振、電磁脈衝爆發、局部磁場擾動、以及那瞬間的異常能量峰值t3時刻)和引發的空間微擾感數據。
·雨林邊緣遭遇的強電磁乾擾信號特征,為“熵減基金會”的技術手段提供了樣本。
·伊希切爾警告的定性記錄。
4.埃及(吉薩)目前主要是間接證據。
·胡夫金字塔東南角探測到的、與“信息存儲”共振模式吻合的異常諧波信號。
·高原背景環境數據。
·“秩序與傳承基金會”施加壓力的記錄。
這還僅僅是原始數據。經過預處理、去噪、增強、對齊時間戳後的衍生數據集,更是龐大到需要專門的數據管理係統。
王大錘的任務最為艱巨。他不僅要確保數據管道暢通和安全采用了多鏈路加密傳輸和物理硬盤備份),還要負責搭建一個能夠處理這種多模態、跨尺度、海量信息的綜合分析平台。他幾乎是不眠不休地工作,整合了高性能計算hpc)模塊、複雜的信號處理算法庫、自定義的基於“歌謠語法”的初步解碼器、以及一個三維可視化引擎,能夠將不同遺址的數據在統一的地理時間頻率坐標係下進行疊加展示和關聯分析。
南曦是數據整合與關聯分析的核心。她像一位技藝高超的織工,試圖將來自不同文明、不同物理載體電磁波、聲波、磁場、光影)的線索,編織成一幅連貫的圖景。她將昆侖“回響”解析出的“文章結構”作為參考框架,嘗試將瑪雅的能量爆發模式、埃及的潛在空腔共振特征,甚至巴比倫的短暫共鳴,填充到這個框架的不同“章節”或“段落”中,尋找內在的邏輯一致性。
顧淵則負責提供理論指導和神話學背景支持。他將“星門網絡”猜想細化為多個可驗證的子命題,例如:
·不同節點的共振頻率是否存在諧波關係或特定的編碼關聯?驗證網絡互聯性)
·瑪雅的能量爆發模式,是否能在昆侖的理論框架中找到數學描述?驗證理論指導實踐)
·埃及潛在空腔的推測結構,是否與“信息存儲”或“路由”的功能假設相符?驗證節點功能轉化)
工坊的服務器日夜轟鳴,散熱風扇嘶吼著驅散芯片產生的巨大熱量。巨大的顯示屏上,數據可視化圖像如同活物般不斷流動、變幻。時而顯示全球地圖上幾個節點間能量波動的模擬傳播,時而切換為不同信號在頻域上的精細比對,時而又呈現出基於昆侖數學模型推演的、複雜到令人眼暈的高維幾何結構。
進展是顯著但艱難的。他們確認了昆侖“恩基頻率”的某個特定諧波,確實在瑪雅春分日能量爆發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強烈支持了網絡節點間存在頻率關聯的猜想。他們也發現,埃及探測到的異常諧波,其調製方式與昆侖“回響”中描述數據壓縮存儲的段落存在模糊對應。
然而,更多的還是未解的謎團。那篇昆侖“天書”的大部分內容依然晦澀難懂;“星門”激活的具體條件和最終形態依舊停留在猜想層麵;“熵減基金會”的真正目的和掌握的信息,依然是個黑洞。
數據的彙聚,沒有立刻帶來豁然開朗的答案,反而如同將無數條溪流引入一個巨大的湖泊,水麵下隱藏的複雜與深邃,遠超他們之前的想象。他們仿佛站在一個剛剛開始顯露出輪廓的、無比龐大的拚圖麵前,手中握著越來越多、卻依然零散的碎片。
但沒有人氣餒。每一次數據的成功對接,每一次關聯性的確認,都讓他們向那個隱藏在神話與星光背後的終極真相,靠近了一小步。他們知道,他們正在構建的,可能是一個能夠重新定義人類在宇宙中位置的、全新的認知範式。
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這來自全球角落、跨越文明與時空、正不斷彙聚而來的——數據的洪流。
喜歡神話物理局請大家收藏:()神話物理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