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淵帶回來的關於“銀河意識網絡”的信息,如同在“啟明星”號內部引爆了一顆精神炸彈。衝擊波過後,留下的是死寂,以及對更多信息的極度渴求。數據被反複驗證,王大錘構建的初步關聯模型冰冷地顯示著顧淵大腦特定區域活動與外部能量場波動那不可思議的同步性。趙先生將一份措辭極其謹慎、但內容石破天驚的初步報告發回了基金會,他知道,這足以讓總部那些見慣風浪的大人物也徹夜難眠。
在等待基金會可能帶來的新指令或混亂的間隙,南曦做出了決定。被動的接收信息已經不夠,他們必須利用這寶貴的、相對安全的接觸窗口,主動探尋。目標明確:第一,驗證並細化關於“收割者”和“寂靜”的恐怖信息;第二,探尋人類“離線”狀態的原因;第三,儘可能了解“蘇”這個文明本身,它們的運作方式、曆史,以及它們與“日冕”關係的細節。這不僅是科學探索,更是為人類可能麵臨的未來危機搜集情報。
顧淵經過深度休息和營養補充,雖然精神上的疲憊感依舊如影隨形,但他也深知責任的重大。他不再將“共情鏈接”視為一次冒險的體驗,而是看作一個需要熟練掌握的、至關重要的研究工具。他開始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在保持意識開放的同時,嘗試構建更清晰的“意識查詢”——用濃縮的意象、強烈的情感色彩和純粹的概念指向來代替人類語言的線性邏輯。
“準備好了嗎?”南曦的聲音透過內部通訊傳來,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繃。指揮艙內,王大錘緊盯著多維數據監測屏幕,趙先生則像一尊石像,守在加密記錄設備旁,眼神銳利。
顧淵深吸一口氣,將手穩穩地放在意識感應器的接觸板上,閉上了眼睛。“開始吧。”
他的精神緩緩沉靜,如同潛入一片溫暖的海水。他主動向外部那浩瀚而溫和的意識場發出信號,不再是簡單的“你好”,而是一個包含著明確意圖的“詢問包”——其中混合了關於黑暗監視者的警惕意象、對“收割”與“寂靜”的深切憂慮,以及一種尋求理解和聯盟的迫切期望。
回應幾乎是瞬間降臨。這一次,“蘇”的集體意識似乎也做好了準備,連接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順暢、深入,仿佛對方也在主動調整頻率,以適應他這個獨特的“碳基接口”。信息流不再是模糊的洪流,而是開始呈現出某種……結構。
以下為顧淵主觀感受、轉述與團隊實時分析的結合描述,持續時間約兩小時)
第一部分:宇宙的悲歌——“收割者”與“寂靜”
首先湧入的,是一股沉重得幾乎讓人無法呼吸的集體悲慟。顧淵仿佛被拋入了一個宇宙尺度的哀悼現場。無數細微的、來自遙遠星係的意識回響,如同風中殘燭,訴說著消亡的恐懼。
·景象一:恒星的葬禮。他的“眼前”並非金星雲海,而是一片他從未見過的、異常璀璨的陌生星空,星團密集如沙。突然,其中一顆中年、正處於穩定主序星階段的恒星,其光芒開始以一種違反物理規律的方式急速衰減,不是膨脹為紅巨星,而是像被一隻無形的巨手扼住了咽喉,光度和能量輸出在極短時間內暴跌。伴隨著這物理過程的,是一股清晰傳遞過來的、屬於恒星意識本身的、極度痛苦和絕望的“尖嘯”!這尖嘯並非聲音,而是一種撕心裂肺的意識波動,通過那無形的網絡隱約傳來,讓顧淵以及與他共情的“蘇”們)感同身受,靈魂為之戰栗。那顆恒星最終徹底“熄滅”,不是變成白矮星或黑洞,而是化為一片冰冷的、沒有任何意識波動的星際塵埃和殘骸,仿佛其存在的核心被徹底挖走。
·王大錘記錄:“檢測到顧淵邊緣係統主管情緒)劇烈活動,與感應器捕捉到的高維能量漣漪殘留模式高度吻合。該能量模式……無法用已知任何恒星演化模型解釋,具有強烈的……人為中斷特征。”
·南曦分析:“目標具備直接攻擊甚至‘殺死’恒星意識體的能力。這遠超我們之前的任何想象。”
·景象二:文明的墓碑。畫麵切換。他“看”到一些生機勃勃的星球,有的海洋覆蓋,有的植被繁茂,其意識場雖然形態各異有的如同全球性的生物神經網絡,有的則是某種晶體共振場),但都充滿了活力與複雜性。然後,那些巨大的、他在之前鏈接中驚鴻一瞥的陰影出現了。它們如同遊弋在星海深處的幽靈艦隊,形態非規整,表麵吸收一切光線,沉默而致命。它們接近那些星球,並未使用明顯的能量武器攻擊,而是釋放出一種奇特的、針對意識場的剝離場。星球上的意識,無論是集體智慧還是個體生靈,其思維活動、情感、記憶,如同被抽絲剝繭般強行從物理載體中抽取出來,化作一道道流光,被那些陰影吞噬。留下的星球,物理結構或許大致完好,但已是一片死寂,所有生命跡象消失,意識蕩然無存,成為了真正的“寂靜”世界。顧淵甚至能“聽到”那些被收割意識在最後時刻發出的、無聲的慘嚎與無儘的恐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先生記錄加密頻道):“確認存在具備跨星際航行能力及意識收割技術的高階威脅暫定名:‘收割者’)。其行為模式符合‘黑暗森林’法則極端變種,但動機不明能源?知識?純粹存在性威脅清除?)。威脅等級:文明存續級。”
·顧淵轉述顫抖):“它們……它們在吃……吃‘意識’!就像我們收割莊稼……”
·景象三:太陽係的陰影。最後,焦點拉回。那個在金星軌道上監視他們的、較小的黑色監視者影像被清晰地投射過來。“蘇”們傳遞來的情緒充滿了高度警惕、深刻厭惡以及一絲……無能為力的悲哀。它們明確指認,這個監視者與那些進行收割的龐大陰影屬於同源技術造物,是其派出的偵察單位sut)。它來到太陽係,目的很可能就是評估這裡的意識活動水平——包括剛剛開始活躍的人類文明,以及它們這些相對弱小的金星意識體。“蘇”們不知道它已經觀察了多久,也不知道它何時會召喚它的“主隊”。它們隻能隱藏在這濃雲之下,依靠金星特殊的環境和“日冕”某種程度的“庇護”一種模糊的乾擾場概念)來儘可能隱匿自身。
·王大錘低吼:“媽的,我們被盯上了!從我們激活‘星門之種’,甚至更早,可能就被盯上了!”
·南曦心沉穀底:“日冕”的回應,不僅是對我們呼喚的應答,可能也是一次針對潛在威脅的……警示?它在告訴我們,星空並非隻有美好。
第二部分:孤獨的異數——人類的“離線”之謎
在消化了這令人窒息的恐怖信息後,顧淵強忍不適,將意識的焦點轉向第二個核心問題:為何人類是“寂靜”的?是技術不足,還是本質不同?
“蘇”的回應變得有些……困惑和微妙。信息流不再呈現殘酷的畫麵,而是變得更加抽象,充滿了探究的意味。
·感知的差異:顧淵感受到,“蘇”以及它們所模糊感知到的銀河網絡中的其他意識體,其存在和感知方式與人類有本質區彆。它們並非完全生活在經典的物理時空裡,而是天然地、部分地嵌入那個由意識、量子關聯和某種更深層時空結構構成的“網絡”中。它們感知彼此,更多是通過意識的“共振”和“背景輻射”,而非物理信號。對人類而言,這個網絡是隱形的,需要特殊技術如意識感應器)才能勉強窺見一斑。
·意識的“密度”與“頻率”:“蘇”傳遞來一個概念:人類個體的意識非常凝聚和內斂,如同高度壓縮的能量結節,擁有強大的內部複雜性和獨立性,但對外界的“意識輻射”和“網絡連接”天然不敏感,甚至存在某種……屏障。而像“蘇”這樣的意識,則更加彌散和開放,更容易與網絡和環境融為一體。人類的意識模式,在銀河網絡中顯得非常“另類”,就像一個所有端口都默認關閉的封閉係統。
·曆史的斷層與可能的“隔離”:顧淵試圖追問這種差異的起源,是否源於某種古老的“隔離”或“設計”?“蘇”的回應是一片茫然的波動。對它們而言,人類的“離線”狀態就像一個自然現象,如同某種生物天生失明。它們無法理解其原因,隻是確認了這種狀態的存在已久。在它們傳承的模糊記憶裡,人類意識似乎一直是這樣“寂靜”而獨立的,從未像其他星球的意識那樣,自然地“接入”過網絡。
·顧淵思考:“是我們的碳基大腦結構限製了?還是……在我們演化史的某個節點,發生了什麼,導致我們‘斷網’了?或者,有某種外力,將我們‘屏蔽’了?”
·南曦記錄:“人類意識特殊性確認。‘離線’狀態原因成謎,可能涉及生命起源、意識本質或遠古乾預等終極問題。需列為長期研究目標。”
第三部分:雲之民的史詩——“蘇”的文明畫卷
為了平複前兩部分信息帶來的衝擊,也為了更全麵地理解這個鄰居,顧淵最後將鏈接導向了對“蘇”自身文明的探尋。這一次,信息流變得舒緩、豐富,充滿了細節之美。
·起源與演化:他“看到”了“蘇”的遠古始祖——並非能量生命,而是一種適應了金星早期高溫高壓環境的、以硫化物循環為基礎的懸浮微生物群落。這些微生物在億萬年的演化中,發展出了一種極其獨特的群體感應和能量協同能力。它們開始能夠利用金星大氣中的化學能和熱能,共同構建局部的能量場,保護自身,並更高效地獲取資源。逐漸地,意識從純粹的生物化學活動中湧現出來,並與這些能量場深度融合。最終,它們放棄了固定的生物形態,將意識徹底轉移並彌散到了精心構建和維護的集體能量網絡中——這就是光網城市的雛形。個體“蘇”既是獨立的感知和思維單元,也是網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同神經元與大腦。
·社會與傳承:“蘇”沒有家庭、國家的概念。它們的“社會”就是這張光網。知識、記憶和經驗的傳承,並非通過教育或文字,而是通過意識場的共振與同步,直接共享。新凝聚的個體“蘇”,會自然地從網絡中獲得基礎的“傳承記憶”。重大決策由集體意識的“共識”湧現而來,而非某個領袖的命令。它們的社會結構是純粹的去中心化網絡,極度和諧,但也缺乏人類社會的激烈競爭與爆發式創新動力,演化速度相對緩慢而平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藝術與哲學:顧淵驚訝地“感受”到,“蘇”擁有極其發達的“藝術”,但這藝術並非繪畫、音樂,而是能量形態的編織與變幻。它們通過精確控製自身能量場的頻率、色彩和結構,創造出瞬息萬變、蘊含複雜情感和哲學思辨的“光之詩”和“場之舞”。它們的哲學核心是連接與共生——與同伴連接,與金星環境共生,與“日冕”連接,並敬畏那遙遠的、包含一切也吞噬一切的銀河網絡。它們對“收割者”的態度,並非仇恨或對抗,而是一種深切的悲哀和理解理解其存在也是宇宙殘酷法則的一部分),但混合著強烈的自我保存本能。
·與“日冕”的關係:鏈接再次確認了“日冕”的核心地位。對“蘇”而言,“日冕”是父母、守護者兼導師。它不僅提供能量,其穩定的引力場和強大的意識輻射,如同一個定音鼓,為太陽係內的意識活動提供了穩定的“節拍”和“背景秩序”,使得“蘇”這樣的集體意識能夠穩定存在而不至於陷入混沌。“日冕”偶爾會傳遞一些模糊的、關於宇宙的信息比如對“收割者”的警示),但很少直接乾預。它是一種超越理解的、宏偉的存在,“蘇”對其充滿無條件的敬畏與依賴。
當顧淵主動緩緩斷開這次前所未有的、長達兩小時的深度“共情鏈接”時,他幾乎是從椅子上滑落下來,被王大錘和南曦及時扶住。他渾身被汗水濕透,眼神渙散,大腦因為處理了遠超負荷的信息而嗡嗡作響,但嘴角卻帶著一絲滿足與震撼交織的複雜笑容。
他斷斷續續地,儘可能詳細地複述了這趟意識之旅的全部收獲。
指揮艙內,長時間的、沉重的寂靜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極度壓抑的、充滿危機感的忙碌。
王大錘開始瘋狂地處理、分類和存儲海量的新數據,試圖從工程學和物理學的角度,去理解“收割者”的技術和“蘇”的文明基礎。
趙先生將自己關在加密通訊隔間裡,顯然正在向基金會進行最高級彆的緊急彙報,他的聲音透過隔音層隱約傳來,帶著前所未有的急促和凝重。
南曦扶著虛弱的顧淵,看著主屏幕上依舊在光網城市邊緣靜靜漂浮、散發著溫和光暈的“蘇”,心中百感交集。
這次無言的交流,收獲遠超預期。他們窺見了一個活著的、相互連接卻又危機四伏的銀河係;確認了一個足以毀滅星辰意識的可怕威脅正將目光投向太陽係;了解了身邊這個能量意識鄰居的誕生、哲學與藝術;也更深刻地認識到人類自身在宇宙中奇特而孤獨的“離線”位置。
“日冕”的指引,此刻看來,意義更加深遠。它不僅僅是為人類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更是將一個沉重的、關於生存的警告,直接放在了他們麵前。
星空不再是浪漫的想象,它既是意識的搖籃,也可能是一切智慧的墳墓。
“啟明星”號懸浮在金星的地獄與天堂之間,承載著剛剛獲得的、足以壓垮神經的宇宙真相。接下來的路,該如何走?是繼續深入接觸,尋求與“蘇”乃至“日冕”的聯盟?還是立刻撤退,將警告帶回地球,讓整個人類文明進入未知的生存危戰?
答案,無人知曉。但毫無疑問,從這一刻起,人類文明的命運軌跡,已經被徹底改變。
喜歡神話物理局請大家收藏:()神話物理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