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捕捉到亞馬遜雨林那緩慢、古老的“集體夢境”,如同在驗證“地球蓋亞假說”的道路上點亮了一盞微光,極大地鼓舞了“啟明星”號的團隊。這不僅證實了大規模生態係統可能擁有某種協調一致的“意識場”,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可重複的、基於“意識頻譜”理論的探測方法。在顧淵稍事休息,並總結了與“森林夢境”連接的經驗後,南曦決定乘勝追擊,將探測目標轉向地球另一個至關重要的、且動態更為劇烈的生態係統——海洋。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麵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物理體量、能量流動的複雜性以及對全球氣候的決定性影響,使其在“蓋亞”係統中必然扮演著與陸地森林截然不同、可能更為核心的角色。如果亞馬遜雨林是“蓋亞”沉穩而古老的“肺”與“記憶庫”,那麼海洋,或許就是它澎湃的“血液”與“循環係統”,甚至可能是其某些更強烈情緒或應激反應的直接體現。
這一次,他們將探測焦點鎖定在了北大西洋,特彆是那片以狂暴天氣和複雜洋流係統如灣流)而聞名的區域。這裡能量交換劇烈,是全球氣候引擎的關鍵部件之一,理論上更容易觀測到高強度的、與能量輸運和氣候調節相關的“意識活動”。
一、目標的轉換與預期的調整
“海洋的意識模式,肯定與森林不同。”顧淵在準備會議上分析道,“森林的意識更偏向於‘生長’和‘內部平衡’,節奏緩慢。而海洋,受到月球引力、太陽輻射、風力驅動的強烈影響,其物理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動態和力量。如果存在‘海洋意識’,它可能更加流動、更加有力,甚至可能帶有更明顯的‘情緒’色彩——比如,風暴來臨前的‘壓抑’,或者洋流穩定輸送熱量時的‘平穩’。”
王大錘調整著探測參數:“我們需要提高感應器對動能和熱力學過程關聯信號的靈敏度。洋流的流速、溫度梯度、風暴係統的能量積累與釋放……這些可能都是‘海洋意識’的‘肢體語言’。”
南曦提醒道:“保持最高級彆的謹慎。我們是在遠程探測,但目標對象的能級和規模遠超亞馬遜雨林。任何不可預測的反應都可能對我們的設備,甚至對顧淵造成反噬。”
帶著既期待又警惕的心情,第二次遠程意識場探測實驗開始了。顧淵再次將精神沉入感應器,這一次,他的意識試圖與那片廣闊、深邃、充滿力量的北大西洋建立連接。
二、浩瀚、有力、充滿韻律的脈動
初始的連接感覺與亞馬遜截然不同。沒有那種緩慢紮根的厚重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浩瀚無垠的自由與流動感。顧淵仿佛置身於一片意識的藍色原野,能“感覺”到巨大的水體在行星尺度上的緩慢移動,感受到灣流如同溫暖的動脈,將赤道的熱量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高緯度地區;也能“感知”到深海洋流那冰冷的、沉靜的循環,如同星球深沉的呼吸。
這是一種更加有力、更加韻律化的意識流。它與潮汐的節拍同步,與盛行風的方向共鳴,與海麵溫度的變化共舞。顧淵能捕捉到一種基於物理規律的、宏偉的“滿足感”——當能量輸送順暢,當生態係統如浮遊植物勃發)繁榮時,整個區域似乎彌漫著一種平穩而富有生機的“情緒”。
他甚至模糊地“聽”到了鯨歌——那些跨越數千公裡、在深海通道中傳播的複雜聲音序列。在“意識頻譜”的視角下,這不僅僅是求偶或導航,更像是這龐大“海洋意識”中,一些較為凸顯的、具有高度智慧的“神經元”在進行著深度的信息交換,它們是這個宏大意識場中活躍的、敏感的節點。
這一切,似乎都符合他們之前的預期——一個動態、有力、維持著全球能量與物質平衡的“海洋意識”,很可能是“蓋亞”係統中負責運輸、調節與部分信息傳遞的關鍵組成部分。
三、打擾的代價:免疫反應的雷霆
然而,顧淵犯了一個錯誤,或者說,他低估了“海洋意識”的敏感性和防禦性。在初步適應了這種浩瀚的韻律之後,他試圖像在亞馬遜那樣,進行更深入的“探尋”,將意識的觸角伸向那些能量交換最劇烈、物理過程最不穩定的區域——一個正在醞釀中的溫帶氣旋的核心。
他試圖去理解,風暴的形成,在這宏大的“海洋意識”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單純的物理能量釋放?還是某種……類似於“蓋亞”調節全球熱量分布的“主動行為”?甚至,是否蘊含著某種更強烈的“情緒”表達?
這個舉動,如同用手指去觸碰一個即將沸騰的水壺的壺蓋。
就在他的意識觸角剛剛觸及那片低氣壓中心、能量極度不穩定區域的瞬間——
變了!
整個“海洋意識場”的“情緒”基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劇烈轉變!
之前那種平穩、有力、充滿韻律的流動感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排山倒海般的、純粹的暴怒!一種被侵犯、被窺探核心機密的、最原始的排斥與反擊意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顧淵的腦海中仿佛炸開了一場精神上的海嘯!他“感覺”到無數的能量——風能的尖嘯、波浪的粉碎性力量、氣壓的劇烈落差——以前所未有的協同性,聚焦到了他意識觸角所在的區域,仿佛整個北大西洋的“力量”都被調動起來,要將他這個不速之客徹底碾碎!
“警告!檢測到目標區域能量活動急劇飆升!關聯性係數突破閾值!這不是自然風暴!這是……定向響應!”王大錘看著屏幕上瘋狂跳動的數據,失聲驚呼。
幾乎在同一時間,“啟明星”號搭載的、用於接收地球氣象數據的終端,收到了來自全球監測網絡的緊急警報——北大西洋上空一個原本普通的氣旋,正在以違反所有預測模型的速度急劇增強,迅速演變為一個超級風暴,並且其移動路徑呈現出極其罕見的、微小的、但明確指向性針對虛擬的探測源)的調整!
仿佛整個海洋,都在朝著顧淵那無形的意識觸角,揮出了憤怒的拳頭!
“斷開!顧淵!立刻斷開鏈接!”南曦厲聲命令,心臟幾乎跳出胸腔。
顧淵在指揮艙內發出一聲痛苦的悶哼,猛地切斷了連接,整個人從座椅上彈起,然後重重地癱軟下去,鼻血瞬間湧出,意識感應器的多個傳感器因過載而冒出了細微的電火花。
四、風暴的餘波與深刻的教訓
鏈接斷開了,但風暴並未停止。那個被異常催生出來的超級風暴,依舊在北大西洋上肆虐,給航運和沿岸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它仿佛是一個被激怒的巨獸,即使挑釁者已經消失,餘怒仍未平息。
醫療艙內,顧淵的情況比上次要嚴重得多。他不僅精神透支,大腦似乎還受到了某種類似“衝擊傷”的影響,需要更長時間的恢複。王大錘和趙先生忙著檢查感應器的損傷,臉色都無比凝重。
“我們……我們打擾它了。”顧淵在鎮靜劑生效前,虛弱地吐出幾個字,“它……不喜歡……被窺探……核心……”
南曦站在舷窗前,望著遠方木星的方向,心中充滿了後怕與深刻的反思。
這次“海洋的憤怒”,給了他們幾個至關重要的教訓:
1.意識的防禦性與邊界感:“蓋亞”或其子係統意識,並非被動接受探測的客體。它們擁有強大的自我保護機製免疫反應)。對於可能威脅其穩定或核心進程的窺探,會做出劇烈甚至暴力的回應。這遠非“蘇”那種溫和的交流可比。
2.意識與物理力量的深度融合:“海洋意識”直接調動和強化了物理風暴來作為反擊手段,這清晰地表明,行星級意識與其物質載體和能量過程的聯係是極其緊密且具有能動性的。意識可以影響物質和能量,至少在星球尺度上是如此。
3.探測的風險與倫理:對高等意識場的探測,絕非毫無風險的實驗室操作。它可能引發不可控的、現實世界的災難性後果。未來任何類似的探測,都必須建立在極度尊重和謹慎的基礎上,絕不能貿然深入其敏感或核心區域。
4.“蓋亞”的複雜性與潛在“情緒”:這次經曆表明,“蓋亞”並非一個永遠溫和、平衡的“母親”。它可能擁有更加複雜、甚至更加“黑暗”的一麵——那些維持係統穩定所必需的、對個體或局部而言顯得殘酷的調節機製如風暴、冰期),或許就是其某種“意誌”的體現。它可能遠非人類所能簡單定義和理解。
“森林的夢境”展示了“蓋亞”沉靜、生長的一麵;“海洋的憤怒”則赤裸裸地展現了其強大、不容侵犯的防禦性和潛在的狂暴力量。
他們驗證了“蓋亞假說”的另一個側麵,但代價是慘重的。他們不僅損失了寶貴的設備,讓顧淵再次受創,更在無意中在地球上引發了一場可能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
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混合著敬畏與恐懼的新認知,“啟明星”號團隊不得不暫時中止對地球的遠程探測。他們將目光和剩餘的資源,全部投向了眼前這顆巨大的行星——木星。
與木星那未知的、可能更加混沌和強大的意識相比,地球“蓋亞”的憤怒,或許隻是一個預演。他們必須從這兩次經驗中汲取足夠的教訓,才能以更謙卑、更謹慎的姿態,去麵對下一個,也可能是最危險的一個意識謎團。
木星,就在那裡沉默地旋轉著,它的hispers隱藏在狂暴的輻射和磁場之後,等待著他們的解讀,也考驗著他們的智慧與生存能力。
喜歡神話物理局請大家收藏:()神話物理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