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她說,“我太自私了,為了自己的事業,讓全家人都跟著受累。”
陳航擦去她的眼淚:“不,你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工作可以再來,項目可以再找,但你的才華和熱情,一旦熄滅,就再也點不燃了。”
《微光》個展在一個春雨綿綿的下午開幕。展覽空間不大,但布置得十分精致。每一件小作品都被單獨陳列,配以簡短的文字說明,講述作品背後的生活片段。
來參觀的人出乎意料地多。許多是像林晚一樣的女性,在事業與家庭間掙紮,在自我與母職間尋找平衡。她們在這些小作品前駐足良久,有的甚至流下眼淚。
一位銀發老婦人在一件作品前站了許久。那是一件用嬰兒舊衣改造的胸針,上麵鉤織著“此刻”二字。
“我今年七十歲了,”老婦人對林晚說,“曾經也是個畫家。為了三個孩子,我放下了畫筆四十年。現在他們長大了,我有的是時間,卻再也畫不出來了。”
她握住林晚的手,眼中閃著淚光:“彆停下,親愛的。無論多難,都彆完全放下。”
那一刻,林晚深刻地理解了自己創作的意義。它不僅是自我表達,更是一種見證和宣言——女性不必在創造生命和藝術創作之間二選一,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同時承擔這兩種創造的使命。
展覽結束後,林晚收到了一家出版社的邀約,希望她能出版一本結合鉤織藝術與育兒感悟的書。與此同時,柏林那雙年展的策展人再次聯係她,表示可以將展期延長,方便她安排時間。
這一次,林晚沒有立即拒絕。她召集了一次家庭會議——包括陳航和偶爾來幫忙的她的父母。
“我需要你們的支持,”她坦誠地說,“我想接受這些機會,但這意味著接下來的半年我會非常忙碌,需要大家分擔更多家務和育兒責任。”
令人意外的是,最先表態的是林晚的父親:“你去吧,孩子。我們等了這麼多年,終於看到你重新發光。我們幫你帶孩子,沒問題。”
陳航握住她的手:“我們是一個團隊,記得嗎?你的事業和我的同樣重要。”
於是,在雙胞胎一歲半的那個春天,林晚開始了她人生中最忙碌也最充實的階段。白天,她送孩子們去托兒所,然後全身心投入創作和寫作;晚上,她陪伴孩子,等他們睡下後繼續工作。周末,陳航和祖父母負責帶孩子,給她整塊的創作時間。
《微光》係列的創作理念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深化。她開始嘗試將孩子們的塗鴉轉化為鉤織圖案,把他們的小手印融入作品設計,甚至邀請其他母親和孩子參與創作工作坊。
這些工作坊很快成為社區的熱門活動。母親們帶著孩子一起來,一邊聊天一邊創作,分享各自的困惑和心得。林晚發現,這些交流本身就成為了一種藝術實踐——聯結、支持、共同成長。
柏林雙年展的前一周,林晚的作品已經打包發貨。她獨自一人在工作室裡,完成最後一件參展作品——《七日》。
這是一個由七個小片組成的裝置,每個小片代表一天,記錄著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細微美好——晨光中飛舞的塵埃,咖啡杯口的熱氣,嬰兒睫毛上的淚珠,睡前故事的最後一頁...
作品不大,剛好可以放進行李箱。林晚輕輕觸摸著那些細膩的鉤織紋理,想起自己從產後抑鬱到重新找回創作之路的旅程。
陳航推門進來,手裡拿著兩個小行李箱。
“都準備好了?”他問。
林晚點頭:“孩子們的行李都收拾好了?”
“當然。織雲帶了五本最喜歡的書,織雨帶了她那個破爛的兔子玩偶。”陳航笑道,“說實話,帶著一歲半的雙胞胎去柏林參展,可能是我們做過最瘋狂的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晚微笑:“但我們會一起麵對,對嗎?”
“一直如此。”陳航走上前,摟住她的肩膀,“知道嗎?我最驕傲的不是你的作品上了國際展覽,而是你從未放棄尋找自己的路。”
飛機起飛時,織雲和織雨興奮地看著窗外的雲海。林晚握著陳航的手,心中充滿了平靜的喜悅。
她明白,生活不會因此變得輕鬆。仍然會有掙紮,有妥協,有精疲力竭的時刻。但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自己的方式——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創造性的融合。
在柏林布展的那幾天,整個家庭都參與了進來。陳航負責與展方溝通,林晚的父母幫忙照顧孩子,而織雲和織雨則成了最小的布展助手,搖搖晃晃地傳遞著小件物品。
雙年展開幕那天,林晚的《微光》係列被安排在入口處的顯眼位置。許多國際策展人和評論家在這些小作品前駐足,詢問創作背後的理念。
“這些作品探討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神聖時刻,”林晚用流利的英語解釋,“它們提醒我們,藝術不必遠離生活,美就存在於最普通的日子裡。”
一位德國評論家在她的作品前停留了很久,最後對她說:“你的作品讓我想起了約瑟夫·博伊斯的理念——‘人人都是藝術家’。但你把這句話向前推進了一步——‘時時都可創作,處處都是藝術’。”
那天晚上,林晚抱著熟睡的織雨,站在酒店房間的窗前,看著柏林的夜景。陳航走過來,遞給她一杯茶。
“想什麼呢?”他問。
“想我們回去後的生活,”林晚輕聲說,“想如何保持這種平衡。”
陳航摟住她的肩膀:“一天一天來。我們有彼此,記得嗎?”
林晚點點頭,靠在他肩上。懷中的織雨輕輕咂了咂嘴,繼續安睡。
她知道,回到日常後,依然會有手忙腳亂的早晨,有無休止的家務,有創作瓶頸的煎熬。但她不再害怕這些磕磕碰碰。
因為她已經明白,靜默不是終點,而是重新出發的起點;母職不是束縛,而是另一種形式的創造;生活不是藝術的對立麵,而是它最深厚的源泉。
窗外的柏林燈火輝煌,每一盞燈後麵,都有人在編織著自己的故事。而她的故事,才剛剛翻開新的篇章。
喜歡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請大家收藏:()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