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飛機在客廳裡劃出的優美弧線,帶來了一個傍晚的歡聲笑語,也極大地滿足了小傅曦對“飛行”和“拋物線”的好奇心。然而,孩子的探索欲望是多元且永不停止的,在解鎖了新的視覺和空間體驗後,他的興趣又轉向了對物體本身質地的深度探究,尤其是——紙張。
小傅曦一直很喜歡看繪本,林曉悠和傅景淵也堅持每天給他讀故事。他喜歡那些鮮豔的色彩和可愛的形象,會指著上麵的小狗“汪汪”,指著小貓“喵喵”。但最近,他對繪本的興趣似乎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不再僅僅滿足於看和聽,而是增加了一個新的、讓父母頭疼的“互動”環節——撕。
這個階段來得悄無聲息,卻又無比堅定。
起初,他隻是用力地翻頁,偶爾會因為力道沒控製好,把較薄的銅版紙書頁弄出一點褶皺。漸漸地,他開始用小手去摳書頁的邊緣,試圖將兩頁粘合不那麼緊密的地方分開。然後,在某一次閱讀《好餓的毛毛蟲》時,當林曉悠翻到毛毛蟲啃穿食物那一頁,聲情並茂地講述時,小傅曦突然伸出小手,抓住那頁印著草莓的紙角,伴隨著一聲興奮的“嗯!”,用力一扯——
“刺啦——”
一聲清脆的撕裂聲,在安靜的兒童房裡顯得格外刺耳。
那頁漂亮的草莓被從中間撕開了一道長長的口子,一半還連在書上,另一半則被小家夥得意地攥在了手裡。他看著手裡那片帶著紅色草莓圖案的紙,又看看媽媽有些錯愕的臉,不僅沒有意識到“錯誤”,反而像是完成了一項偉大的壯舉,揮舞著手中的“戰利品”,開心地笑了起來。
林曉悠看著被撕壞的繪本,心裡一陣心疼。這本書是她很喜歡的版本,畫麵精美。但她很快壓下了那點不悅,因為她知道,這不是孩子在故意搞破壞,而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撕紙期”。
在這個階段,寶寶通過撕扯這個動作,來感受手部肌肉的力量,體驗紙張被撕裂時發出的聲音和形態變化,理解“因”與“果”的關係我用力,紙就破了)。這是精細動作發展和認知探索的一部分。
理解歸理解,但看著一本本精心挑選的繪本相繼“遇害”,林曉悠還是覺得不能放任不管。她嘗試過嚴厲地說“不可以”,但小家夥要麼被嚇哭,要麼過一會兒就忘,繼續我行我素。強行收走繪本也不是辦法,這會打擊他閱讀的興趣。
她和傅景淵商量後,決定采取“疏導”而非“堵截”的策略。
他們首先將那些裝幀精美、紙質較脆弱的經典繪本暫時收了起來,放到書架高處。然後,他們買來了一批專門為幼兒設計的“撕不爛”布書和厚紙板觸摸書,這些書即使被用力撕扯、揉捏也不容易壞。
同時,林曉悠找出了一些過期的彩色雜誌、不再使用的打印廢紙,專門放在一個紙盒裡,命名為“曦曦的撕紙樂園”。
當小傅曦再次出現撕書的傾向時,林曉悠會溫和但堅定地握住他的小手,引導他離開繪本,然後拿出那個“撕紙樂園”的盒子,對他說:“曦曦想撕紙嗎?我們來撕這個,這個可以撕。”
她還會親自示範,將一張彩色的雜誌頁撕成一條一條,或者撕成小塊,撒向空中,像下彩色的雨。小傅曦立刻被這個新遊戲吸引了,他興奮地模仿著,用力地撕扯著那些“合法”的紙張,聽著“刺啦刺啦”的聲音,看著紙張在自己手中變形、碎裂,滿足了他探索和破壞的欲望,笑得無比開心。
而對於繪本,林曉悠在閱讀時會更加注意,一旦發現兒子小手有撕扯的苗頭,就立刻用更生動的講述或者指著畫麵提問的方式轉移他的注意力,引導他回到“看”和“聽”上來。
漸漸地,小傅曦似乎明白了規則:那些厚厚的、有漂亮圖畫的書是用來看的,而那個盒子裡的紙才是可以隨便撕的。雖然他偶爾還是會試探性地去摳一下繪本的邊緣,但在媽媽溫柔的提醒和引導下,大多能克製住。
這場“繪本保衛戰”與“撕紙疏導戰”,考驗的是父母的耐心和智慧。接納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理解他行為背後的發展需求,同時巧妙地設立界限、提供替代方案,才能既保護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又守護了那些承載著知識與美好的書籍。那散落一地的彩色紙屑,雖然需要額外打掃,但它們見證了一個小生命在學習與世界規則相處的過程中,那笨拙卻堅定的每一步。
喜歡萌妻出逃:霸總追愛請大家收藏:()萌妻出逃:霸總追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