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一封信嗎?願意的話就過來,不願意的話就在原來的地方呆著,試試總沒問題。”
曆史上張獻忠死了之後,李定國和孫可望發生了分歧,孫可望想要自立為王。而李定國想要回歸大明正統,堅持抗清。
現在朱慈琅就是大明正統,而且比原來的永曆皇帝要好得多,之前做的那些事情,李定國身為將軍,應該也聽了不少,若是真有鬆動的話,即便是不能投降,那也會引起他和張獻忠之間的嫌隙,對咱們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
進軍川蜀,這也是朱慈琅最無把握的一仗,要不然的話也不會從京城過來,當年豪格殺進去的時候,那可是從北邊的陝西過去,可不跟自己一樣是從這裡過去。
越往前地勢越凶險,朱慈琅也想著能省點兒勁兒就省點兒勁兒,接下來的惡仗可多著呢。
眾將軍看到朱慈琅計策已定,也就不再說其他的了,想想也沒什麼毛病,殿下的一封信而已,看似重要,實際上就是一張紙而已,真投降了咱們就撿個大便宜,不投降倒是也沒吃多大的虧,頂多也就是他李定國不識抬舉,將來混得跟左良玉一樣。
回到自己的軍營之後,朱慈琅就立刻手書一封,先是說了一下自己的抱負,接著講明大明統治地的情況,最後從高傑說到左良玉,投降過來的人自己都善待了,但必須得給臉要臉才行,如果要是給臉不要臉的話,等到城池攻破的那一天,這日子恐怕就不好過了。
第2天上午的時候,天氣還是陰沉沉的,40名大明騎兵手持書信。來到李定國的軍營之外,李定國本人率軍駐紮在山城,此地是他的部將嚴文明。
此人是李定國的絕對心腹,一直以來都是跟定了李定國的,甚至連張獻忠都不怎麼放在眼裡,在他看來張獻忠的才能不行,如果要讓李定國當老大的話,肯定比張獻忠現在混的要好多了。
對於大明朝廷的太子殿下,他們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短短幾個月的時間讓整個天下變色,之前滿清人入主中原的時候,他們就以為這大明的天已經完了,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或許最後都抵擋不住大清。
但沒想到一個末代太子,竟然南下北上多次,最後把滿清人給趕到遼東去了,連李自成都自降為陝西巡撫,沿海十數省都被拿下了,這可真是夠罕見的。
嚴文明拿到書信之後,半刻也未敢耽擱,騎著快馬趕回山城城。
“來人啊,速把此信送回成都,遞交皇上。”
嚴文明還沒來的時候,李定國就已經是知道了這個事兒,現在嚴文明把信送過來,李定國連拆都沒拆,要馬上送到張獻忠那裡去,哪怕是耽擱一點兒,按照張獻忠多疑的性子,內部矛盾也就起來了。
“將軍何不打開看看,現在從江浙到京城,那可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與我們這邊滿街殺戮完全不一樣,當年我們持刀而起,不就是為了能有口飯吃嗎?當時的大明豬狗不如,我們才站起來反抗,現在的大明恢複了正軌,老百姓有田可耕,有飯可吃,我們還要繼續反抗下去嗎?”
嚴文明製止住了進來的士兵,他也沒有看信裡的內容,但卻知道朱慈琅是個好人,當然並不是聽說的,他手下也有一些人待在大明統治區,那些人都是值得相信的,如果一個人這麼說的話,還有可能是被收買了,那麼多人都說難道都被收買了嗎?這根本不可能的事兒。
“你簡直是糊塗,現在咱們不能有任何的猶豫,立刻把信遞交皇上,稍微耽擱一點兒,你我二人人頭不保,來人!”
張獻忠對李定國有知遇之恩,收為乾兒子之後,也是委以重任,讓李定國背叛張獻忠,的確是心理上難以接受,不過李定國是個有國格的人,但此刻無論如何,都要先把信送到成都。
手下的士兵不敢有半分耽擱,拿上信件之後就快馬趕往成都。
“剛才所言之事,現在我警告你,以後不得再說,若是被彆人聽到,我可保不住你。”
李定國的屋裡都是他自己的親兵,但是誰也不知道心裡都想著什麼,這些年是人是鬼,李定國真的是把持不住了。
之前還以為這些人都能靠得住,但有一日張獻忠說了個事情,那可是李定國從來沒有對外人說起了,隻有自己手下的親兵知道,這就代表著在自己手下這些人當中,那可是有張獻忠的耳目的。
“可是……”
“沒有什麼可是立刻回到你的軍營裡去,以後有這樣的事情派彆人過來就行,你自己若是再擅離軍營,我認識你軍法可不識。”
李定國非常嚴厲的說道,催促著嚴文明抓緊時間上馬。
嚴文明一肚子的話說不出來,但看李定國那個模樣,如果要是自己不聽話,估計等會兒就要抽鞭子了,跟著李定國的時間長了,這點兒習慣還是能看得出來的。
當嚴文明帶著人離開山城之後,這才支開自己的手下,從懷裡小心翼翼的拿出一張紙。
李定國心係百姓,跟隨張獻忠的這些日子,早就已經看出來了,張獻忠這些人雖然也是老百姓出身,但並未真正把老百姓的生活放在心上,一心一意要搞的是自己的大西政權。
隻要有人尊稱他為皇帝,那此人就是好人。至於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張獻忠根本就不在意,李定國在旁規勸了多次,非但沒有起到一點的作用,反而差點挨了鞭子。
此次紙上所寫的東西,李定國就是想弄清楚,一旦投降之後,最後可不可饒張獻忠一命。
嚴文明看到紙張之後,快速的吞到自己肚子裡,然後帶領手下的人回軍營,這種事情隻有兩個人知道才行,身邊再親密的人也不能知曉,張獻忠乾彆的事情或許不行,但是對手下的滲透絕對是一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