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永夜寒潮_清弦渡凡塵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清弦渡凡塵 > 第142章 永夜寒潮

第142章 永夜寒潮(1 / 1)

第142章:北境危機的征兆:永夜寒潮

格物苑的燈火在愈發酷寒的夜色中,顯得格外明亮。然而,一種遠超往常的、深入骨髓的寒意,正悄然席卷整個北境,這並非季節輪轉的自然現象,而是帶著某種不祥的、令人心悸的預兆。

鐘清羽立於格物苑最高的觀測台上,手中一塊特製的“環境參數監測玉簡”正閃爍著刺目的紅光。上麵的數據正在發生急劇的、異常的變化:

【環境基礎溫度:持續驟降,已低於曆史同期最低值37】

【環境靈氣活躍度:急劇跌落,趨於‘惰性凍結’狀態】

【地脈能量流:紊亂度激增187,出現多處異常‘能量真空區’】

【極光強度:衰減65,光譜向不可見波段偏移】

“不對勁。”鐘清羽眉頭緊鎖,目光掃過窗外死寂的、仿佛連風都被凍結的夜空,“這不是普通的寒流。能量衰減的速度和範圍,遠超自然波動範疇。更像是……某種大規模的‘能量抽離’或‘法則壓製’。”

王磐快步走上觀測台,厚重的皮裘上已結了一層白霜,他沉聲道:“部落裡的老人都在說,這和古老預言中的‘永夜寒潮’征兆很像。傳說中,當星辰隱沒,極光消亡,冰原之靈陷入沉睡時,永夜的寒潮便會降臨,吞噬一切光與熱。”

仿佛為了印證他的話語,天幕之上,那原本永恒舞動的瑰麗極光,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稀薄、黯淡,最終,如同被一隻無形巨手抹去,徹底消失!整個北境陷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令人窒息的黑暗與死寂,唯有呼嘯的寒風帶著一種蝕骨的冰冷,仿佛能凍結靈魂。

與此同時,格物苑接收到的、來自北荒盟以及零星散修據點的傳訊符,如同雪片般飛來,內容大同小異——各地均出現溫度驟降、靈氣枯竭、能量狂亂的恐怖景象!恐慌如同瘟疫般在北境蔓延。

就在這人心惶惶之際,玄兵閣出手了!

他們並未直接發動攻擊,而是利用其尚存的影響力,通過安插在各處的眼線和控製的商會渠道,散播出一條惡毒的流言:

“星輝部落世代守護秘境,卻縱容外域客卿鐘清羽屢次闖入秘境核心,褻瀆冰原之靈!更有甚者,其在部落外圍建立‘格物苑’,行那逆天改命、複活亡者之邪術,已徹底觸怒冰原之靈!此次‘永夜寒潮’提前降臨,便是冰原之靈降下的神罰!唯有將秘境控製權交出,由我等共同監管,並驅逐乃至嚴懲鐘清羽一乾人等,方能平息神靈之怒,挽救北境蒼生!”

這條流言如同毒蛇,精準地咬在了所有因寒潮而恐懼不安的勢力心頭!它將一場未知的天災,巧妙地包裝成了“人禍”,並將矛頭直指最近風頭最盛、也最引人矚目的星輝部落與格物苑!

很快,由玄兵閣牽頭,聯合了幾家早已對秘境資源垂涎三尺、或因格物苑技術崛起而利益受損的中小勢力,組成了一支“問罪使團”,浩浩蕩蕩地開赴星輝部落邊界,要求部落大長老給出“交代”,並“為了北境的存續”,開放秘境,交出鐘清羽!

“放他娘的狗屁!”鐵震在格物苑內氣得暴跳如雷,一拳砸在冰桌上,“明明是玄兵閣那幫雜碎自己覬覦秘境,打不過就玩這種陰險手段!把天災賴到我們頭上!”

何聆冰周身寒氣四溢,冰雷星眸中閃爍著冷冽的殺機:“拙劣的借口,但很有用。恐懼會讓人失去判斷力。”

王磐看向沉默不語的鐘清羽:“老鐘,你怎麼看?這寒潮……”

鐘清羽抬起手,指尖在空中虛劃,引動周遭那變得狂亂而稀薄的靈氣,構建出一個簡易的能量流模型。“永夜寒潮,絕非什麼神罰。根據我的初步探測和數據回溯,這更像是一種周期性的、波及範圍極廣的‘宇宙氣候’現象,可能與北境所在的星球軌道、太陽活動周期,乃至更深層的宇宙背景輻射變化有關。”

他的目光銳利起來:“玄兵閣不過是借題發揮,想利用這場危機,達成他們武力無法達成的目的。他們想用大勢壓人,逼我們就範。”

“那我們怎麼辦?”鐵震急道,“難道真要把秘境交出去?或者把你交出去?”

鐘清羽搖了搖頭,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他們想玩‘大勢’,那我們就告訴他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大勢’。”

他轉向何聆冰和王磐,語氣斬釘截鐵:

“立刻準備!我們要在玄兵閣的‘問罪使團’抵達部落之前,先行出發!”

“目標——找到至少一處‘永夜寒潮’的能量爆發點,並以無可辯駁的方式,向整個北境證明這場危機的真相!”

“同時,收集足夠的數據,我要推算出寒潮的能量運行規律,並找到……遏製甚至利用它的方法!”

“我們要用科學,撕碎他們編織的謊言!”

“用事實,告訴所有被蒙蔽的人,誰才是能帶領北境度過這場危機的人!”

危機,亦是機遇。

玄兵閣點燃的這把火,最終會燒向誰,尚未可知。但鐘清羽已然決定,要將這籠罩北境的黑暗,親手撕開一道口子,讓理性的光芒,照亮前路!

喜歡清弦渡凡塵請大家收藏:()清弦渡凡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