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消化知識,規劃升級
廢棄礦坑深處,隔絕了西荒永恒的喧囂與危險,隻有靈石燈散發出的穩定白光,映照著岩壁上斑駁的痕跡和我們三人沉靜的身影。
中樞塔所得的海量知識,尤其是《維度皺褶理論》的完整藍圖,如同剛剛入庫的珍貴礦藏,需要經過精煉、提純,才能真正轉化為屬於我的力量。之前的幾次法則微調嘗試,不過是牛刀小試,是應用層麵的零星火花。而現在,我需要回歸基礎,進行一場徹底的、係統性的“知識消化”。
我並未再次進行高強度的實驗,而是進入了另一種狀態的“閉關”。大部分時間,我都處於一種近乎冥想的狀態,意識完全沉入識海,圍繞著那懸浮的“文明火種”,如同最虔誠的學者,逐字逐句地研讀、推演著“維度皺褶”的理論核心。
這不再是簡單的閱讀和理解,而是一種深度的“融入”。
我“看”著那描述空間維度在特定能量諧振下產生“蜷縮”與“褶皺”的數學方程,它們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化作了在我意識中不斷演化、具象化的動態模型。我仿佛親身站在那即將產生皺褶的空間節點上,感受著周圍時空結構如何從穩定的“平直”狀態,在諧振能量的驅動下,如同被無形之手揉捏的薄膜,開始產生局部的、可控的塌陷與扭曲。
我理解了“皺褶”並非簡單的破壞,而是一種極致的能量束縛與時空拓撲變化。在皺褶區域內,常規物理法則被暫時“屏蔽”或“改寫”,其內部蘊含著因維度坍縮而釋放的、近乎無限的潛能。而理論的核心難點,在於如何精確控製這“揉捏”的力度、範圍、以及最終的“釋放”或“維持”。
這種理解,是顛覆性的。它讓我對“空間”的認知,從一個固定的“舞台”,變成了一個可以互動、可以塑造的“材料”。
隨著理解的深入,我開始將這些新的認知,與我的“混沌諧振理論”進行更深層次的融合。
“混沌諧振”,強調的是尋找係統固有頻率,以微小擾動引發宏大變化。
“維度皺褶”,強調的是通過極端精確的能量輸入,直接改變空間的拓撲結構。
兩者看似不同,實則有著共通的內核——對“頻率”與“節點”的極致追求。
我的“混沌諧振基盤”,或許不應該僅僅用於尋找能量和物質的諧振點,更應該進化成能夠感知、甚至計算空間結構本身“固有頻率”的超級感官和處理器!
一個清晰的、關於我自身築基巔峰的升級方案,開始在我腦海中逐漸成型,並不斷細化:
第一步,基盤深度優化。
利用對“維度皺褶”理論的理解,重新審視和優化“混沌諧振基盤”的底層架構。重點強化其對空間波動、維度曲率等信息的感知與計算能力,使其真正成為“法則感知基盤”。這將是一個水磨工夫,需要將新的理論模型一點點鐫刻、融合進基盤的每一個能量節點。
第二步,構建“諧振探針”。
設計並構築一種全新的、基於“靈子編程”和維度認知的微觀靈碼結構。它不再是用於直接施法的術法模型,而是如同精密的科學儀器,專門用於“掃描”和“探測”局部空間的法則參數與脆弱節點。這將是我未來構建“法則接口”的必備工具。
第三步,嘗試“多維諧振”。
在基盤優化和“諧振探針”成型的基礎上,嘗試不再針對單一規則進行微調,而是同時感知並引動多個相互關聯的法則參數如空間曲率與引力常數)的協同諧振。這是構建穩定“初級接口”的關鍵前置步驟,難度極大,但一旦成功,意義非凡。
第四步,接口封裝與穩定。
將成功的“多維諧振”模式,利用“靈子編程”技術,封裝成一個可以穩定調用、具備基礎功能的“初級法則接口”。這,就是我為自己設定的,科學築基巔峰的標誌!
這個方案,每一步都艱難無比,充滿了未知的風險。但它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將上古知識與自身體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為我指明了一條通往真正強者之路的康莊大道。
我緩緩睜開眼,瞳孔中仿佛有無數細微的空間幾何圖形在生滅演化。攤開手掌,一縷靈光在指尖跳躍,其中蘊含的能量結構,已然帶上了一絲源自維度理論的深邃與奇異。
“方向已定,藍圖已繪。”我輕聲自語,語氣中充滿了篤定與期待。
接下來,便是將這宏偉的藍圖,一步一個腳印,變為現實。
而首先,就是從優化“混沌諧振基盤”開始,將這承載著我一切力量與知識的根基,打磨得更加堅實、更加敏銳,足以支撐起未來那足以編輯法則的偉力!
喜歡清弦渡凡塵請大家收藏:()清弦渡凡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