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幕之外,偽宋改元鹹平,新朝伊始,暗流萌動。
光幕之內,陳朝疆域,歲月則以其固有的、不容置疑的步伐,沉穩前行。
自陳穩“駕崩”,新帝陳弘繼位,至今已匆匆十數載寒暑。
昔年那個在父親巨大光環下略顯青澀拘謹的太子,如今已是年近四旬、禦極多年的成熟帝王。
清晨的太極殿,莊嚴肅穆。
百官依序稟奏,聲音在寬闊的大殿中回響。
戶部尚書所報,已是連續第五年全國倉廩豐實,戶口滋殖;
工部呈上的,是貫通南北數條主要官道的竣工圖,以及沿河新建的十餘座大型水車磨坊帶來的效益評估;
兵部則例行稟報著四境安靖,邊軍輪戍操演如常。
陳弘端坐龍椅,麵容沉靜,目光掃過丹墀下的臣工。
他早已褪去了初登基時的生澀,處理政務嫻熟而練達,對於臣下的奏報,總能抓住要害,或當場決斷,或發回有司詳議。
“準奏。著戶部會同工部,勘驗新修官道沿途驛站、貨棧配置,務求便民通商。”
“水利之事,關乎萬民生計,不可懈怠。趙尚書趙老蔫明麵上的繼任者)需親自督查,確保工程質量。”
“邊軍將士辛苦,賞賜撫恤,兵部需即刻落實,不得延誤。”
他的聲音平穩,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卻又邏輯清晰,思慮周全。
朝堂之上,一派井然。
多年的經營,陳朝這架龐大的國家機器,早已磨合順暢,在既定的軌道上平穩運行。
先帝陳穩留下的製度框架,經過陳弘與中樞重臣們的不斷微調與完善,愈發顯得根深蒂固,有效維係著這個新生帝國的運轉。
退朝後,陳弘移駕偏殿,召見了數位核心重臣,商議幾項關乎未來數年發展的要務。
其中,包括了是否在南方沿海擇地興建大型船塢,以探索海外、發展海貿的議題。
這並非一時興起,而是經過多年國力積累後,自然產生的戰略延伸。
而在偏殿的角落,一位身著儲君服飾、年約十六七歲的少年,正安靜地坐在小案後,凝神傾聽。
他便是太子陳仲,陳弘的嫡長子。
從去年開始,他便被允許在非機密時段,列席此類高層議政,以熟悉國事,培養政見。
陳弘偶爾會停下討論,考校兒子幾句,或讓他談談對某一議題的看法。
陳仲的回答雖尚顯稚嫩,但條理清晰,偶有亮眼之處,顯是經過了用心學習和思考。
看著日漸成長的繼承人,陳弘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欣慰。
帝國的未來,不僅需要他這一代的守成,更需要下一代的開拓。
這一切,都落在暗處幾位“守護者”的眼中。